2025年5月21日,在重庆移通学院北山斋d101非遗传习基地内,一场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举办的文化传承活动--“髹漆承韵”非遗漆艺研修班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中。

继前几周掌握“磨活”技艺后,研究员们在非遗研究会周杨,胡冬阳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正式进入自由创作阶段——装饰阶段。桌子上摆放着各种颜色的漆器、螺钿、蛋壳、金箔等传统材料,传统材料与现代设计灵感的碰撞,让漆器逐渐焕发新生。

基地内,在进行螺钿装饰时,老师手持螺钿片,向研究员们演示传统的镶嵌手法,强调装饰需要以漆面天然纹路为基础,既要保留传统纹样的韵律,又要融合当代的审美语言。操作台前,学员们屏息凝神,或小心或细密铺陈金粉于漆面,或小心翼翼将螺钿嵌入预设凹槽,空气中弥漫着大漆特有的醇厚气息。

创作现场,研究员们将现代几何线条与传统云纹运用在漆器中并用金粉勾勒出流动的轮廓,使其碰撞出别样的风采;另一侧,金属配件与漆器的温润质感结合,碰撞出工业风的独特美感。老师们穿梭于各个研究员们中,时而俯身调整创作细节,时而举起作品解析装饰与器型的平衡之道。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研究员们逐渐领悟到装饰的手法的精髓,开始精心打磨自己作品的细节,指尖拂过漆面的触感与砂纸摩擦的沙沙声交织。有人将蛋壳碎片拼贴成抽象纹样,有人以金箔点缀漆层缝隙,每一处装饰都暗含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突破。

活动尾声,不同装饰的漆器漆器在展台上静静陈列着,展现出研究员们各具特色的性格特点。同时灯光下,大漆的深邃光泽与年轻创作者的蓬勃朝气相映成趣。当最后一抹金粉融入漆面,这场传统与青春的对话,已在无声中镌刻出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撰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传统文化社团联盟
摄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编辑:王丽华
复审:秦淮
终核:廖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传统文化社团联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