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在重庆移通学院北山斋D101非遗传习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精心打造的“髹漆承韵”非遗漆艺研修班正如浸润在古韵之中。流淌千年的东方漆艺,在这方充满创造力的空间里,徐徐铺展其温润而深邃的魅力,续写着传承与创新的篇章。
砂纸低语:从装饰华彩到打磨沉潜
如果说石头的蜕变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么漆器打磨也是如此,当装饰的华彩渐渐落定,漆器创作进入了更为内敛却至关重要的阶段——打磨与上色精进。在周杨、胡冬阳两位老师的引领下,研究员们从热烈的镶嵌、贴饰转向了沉静的体悟与反复的锤炼。操作台上,装饰的喧嚣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砂纸与漆面摩擦的、富有韵律的“沙沙”声,空气中大漆的气息似乎也因这专注的劳作而愈发醇厚深沉。


磨砺为唤:指腹下的肌理苏醒
周老师拿起一件初具雏形的漆盘,指尖感受着漆面的肌理,向研究员们示范打磨的奥义:“磨,非为磨平,实为唤醒。”她强调力道需均匀,角度需考究,从粗粝的砂石到细软的灰条逐层过渡,既要抚平镶嵌材料的边缘与漆层微小的起伏,更要让漆面本身潜藏的光华与纹理层层显露。研究员们凝神屏息,或弓身用指腹细细感受漆膜的温度与厚度,或手腕稳定带动砂纸在漆面划出流畅的弧线。每一次打磨,都是与器物无声的对话,去除浮躁,显露真容。


指间推光:赋予器物灵魂之光
打磨后的漆面呈现出温润含蓄的哑光,为最终的上色推光奠定了纯净的基底。上漆推光环节,更是一场考验耐心与技艺的修行。研究员们依照老师的指导,用发刷蘸取精心滤净的透明推光漆,薄而均匀地覆盖在器物表面。漆液流淌,宛如赋予器物第二层肌肤。待其干固至恰到好处的韧性,便进入关键的“推光”阶段。指腹蘸取极细的瓦灰或植物油,带着体温与巧劲,在漆面上反复画圈、揉擦。动作需轻柔而持续,力道需穿透漆膜直达肌理。渐渐地,漆面开始回应这份专注,从内而外焕发出深邃、温润如古玉般的光泽,那光泽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深沉内敛,仿佛吸纳了时光。

沉静之光:精研中的个性探索
创作现场,有人专注于打磨蛋壳镶嵌的边缘,使其与漆面浑然一体;有人反复推拭着金粉勾画的线条,让那流动的金色在深邃漆底中若隐若现,更添神秘;还有人尝试多层薄髹叠加,探索漆色在精磨细推后呈现的微妙渐变与深度。老师们穿行其间,不时拿起半成品对着光线细察,指点着漆膜是否足够饱满均匀,光泽是否温润内蕴,提醒着“推光之道,贵在恒心与手感,心静则漆明”。而若漆器打磨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无需气馁。因为每一次创作都是全新的起点,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作品会绽放怎样的光彩。

器物新生:内敛光华映照传承
活动尾声,陈列在展台上的漆器已褪去最初的粗粝与装饰的锋芒。它们静静地散发着幽深、温润的光泽,那是无数次打磨与推拭赋予的沉静力量。漆面如镜,映照出年轻研究者们专注后的满足与对器物生命的敬畏。当最后一道温润的光泽在指尖下完美呈现,这场始于指尖的漫长修行,已在无声中将传统漆艺的深邃灵魂,深深沁入了每一件新生器物的肌理,也为非遗的薪火相传,注入了更为坚韧而内敛的光华。
撰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传统文化社团联盟
摄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编辑:王丽华
复审:秦淮
终核:廖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传统文化社团联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