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引导2025级新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9月10日,在北校区劳动实践基地,农耕协会作为主要承办单位,与别都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为2025级新生策划并开展了一堂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课——“劳动,为成长赋能”。从活动策划到现场组织,从技能传授到情感引导,协会全面发挥社团职能,将农耕文化、劳动实践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真正让劳动成为学生成长中的生动教材。
社团主导,双师协同:在对话中传递农耕智慧
“如果让你负责一块地,你会如何让沉睡的种子讲述奋斗的故事?”协会指导老师林森用亲切而充满启发的提问,把同学们的目光引向脚下的土地。协会成员积极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思政讲解,协助完成从“一粒米”到“一顿饭”的劳动价值阐释,实现“思政+农耕”双课堂融会贯通。


社团同学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劳动经验的分享者、互动环节的引导者。他们在小组中讲述节气知识、示范农具用法、分享种地心得,帮助新生在劳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深耕实践,社团陪伴:从翻土播种中体悟劳动真谛
随着一声“开工!”,各小组在协会同学的带领下迅速进入“责任田”。

除草、翻土、播种、浇水……农耕协会指导老师林森老师化身“技术指导员”全程巡回指导,针对农耕技巧、作物生长特性等内容进行细致讲解,将抽象的农业知识转化为具象可操作的实践技能。一边演示一边鼓励大家动手尝试,“你这垄挖得不错!”“我来帮你扶着!”——田间不时响起这样的互助对话,汗水与笑声交织,真正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劳动理念。这一刻,社团不仅是组织者,更是陪伴者和同行者。



席地座谈,协会发声:劳动之后的价值共鸣
劳动结束后,协会牵头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圆桌派”。没有桌椅,不分师生,大家随意围坐在草地。多位新生主动分享刚刚的劳动体验:“虽然手脚都是泥,但心里特别痛快”“没想到翻土这么累,但团队合作真的快乐!”师生们席地而坐,指导老师就同学们的发言,结合提前准备的劳模事迹,延伸讲解劳动与人生选择、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与大家共同探讨“劳动如何改变人生”“青年劳动与时代责任”,现场气氛和谐融洽。最后,师生一同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中,没有台上台下之分,只有一群人在劳动之后共享成就与希望。



未来,农耕协会将继续秉持“品读农耕·劳动育人”的宗旨,继续深化“劳动+育人”模式,优化夯实具有移通特色的“1235+”劳动教育新生态,创新设计更多融实践性、互动性与启发性于一体的劳动育人新举措,让师生在劳动中照见自我、理解社会、拥抱时代,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移通学子成长旅程中生动而深刻的一课。


撰稿:王丽华
摄图:李欢欢 张加仑
编辑:郝煜轩
审核:周阳镕
终审:廖杰
农耕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