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大学生更好的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乡情怀,大数据学院动员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国情,热爱家乡,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024年寒假,邹佳佚同学在家乡重庆市铜梁区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进行地震预防教育的推广并增强小朋友们对古诗的兴趣。邹佳佚以自愿参加了当地小学“四点半课堂”这一活动。

识别地震风险 提高应对能力
这次为期三小时的志愿活动策划了两个主要板块,旨在提供全面的地震知识教育和实际应对能力训练。首先进行的是一场深入浅出的地震知识讲座,志愿者们利用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解释,详细地阐述了地震的成因,从板块运动到地壳应力积累,让小朋友对地震的产生有了全面的理解,且进一步介绍了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包括初波和主波的区别,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震的破坏力。讲解完成之后又模拟地震让小朋友们撤离。小朋友们全程都很配合,积极认真的参与到活动的互动中,志愿者们也干劲十足,细心的为小朋友们讲解,耐心的为小朋友们解答他们的疑惑。


历史因铭记而永远 文化因传承而不灭
一生中,我们历遍山河留住的是中国精神,传递的是华夏文化。传承文化要从小培养。第二个板块便是古诗诵读,志愿者们不仅帮助交给小朋友正确的朗读方法,还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志愿者也教会孩子们练习硬笔书法来书写这些古诗词。让小朋友们热爱古诗、热爱书法,并且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到传承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参加这次志愿活动让邹佳佚同学意识到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生只读圣贤书”的人了。同时她也了解到家乡的很多小朋友还比较缺乏对一些常识的掌握,这也应该引起重视。
指导老师/陈安琪
撰稿/谭婷婷
摄影/邹佳佚
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