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学雷锋月,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爱老敬老社会氛围,同时发挥同学们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精神,从心理关怀的角度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情。2024年3月13日14点“阳光心理”志愿服务专项支队10名志愿者赴重庆市綦江区心新康养中心,开展了“红色记忆,温情关怀”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育学夫妻,教学之路
唐婆婆和刘爷爷是一对夫妻,虽然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行动略有不便,但仍然热情的迎接了志愿者们的到来。在简单的问候和寒暄之后,志愿者们了解到,这两位老人是一对远赴高原上支教的老师。在那个知识分子稀缺,但人们认知有限的年代,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地区,教师是一个不被看中的职业。他们刚去时,由于语言沟通困难,教学过程也频频受阻,还有不被人理解的心酸。说到此处,两位老人尤为感慨,但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对自己所选择道路的坚定。后来随着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教师是一个教育育人的知识分子”。他们全身心付出的事业才慢慢有人注意,并且也有了更多人加入到教育行业中。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回忆往昔,眼神是坚定的,再说到如今社会的变化更是自豪,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挥洒在了他们跋山涉水走过的每一步路上。听完两位老人昔日故事,我们志愿者心中的敬意尤然而生,也对自己选择成为志愿更加坚定。最后,志愿者和两位老人合影留念,两位老人表示志愿者们的到来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和乐趣。

百岁老人,潜心教学
杜婆婆也是一位人民教师,不过杜婆婆已经是百岁高龄了,但是她仍然思维清晰,讲起话来有条不紊。志愿者了解到杜婆婆曾在綦江区的人民小学、澄瀛小学等多个小学任教,可以说她是桃李满天下。在她退休后,曾经的学生们也经常前来看望她。杜婆婆一直保持着阅读报纸的习惯,上一期杜婆婆和志愿者们分享了她教书育人时期的故事,同时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人的寄语。这一次她给我们展示了她阅读过的报纸,给我们讲述李克强同志的事迹,她告诉志愿者们李克强总理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为人民服务,并嘱咐志愿者们向李克强总理学习。从战乱纷飞的时代到如今的和谐社会,杜婆婆依旧秉持着书卷里育万人的观念,让后辈们继续发扬,使国家越来越强盛繁荣。

暖心老人,温情关怀
敖婆婆和另外几位老人不同,她是一位内心敏感的老人。上一期和她初步接触后发现她在养老院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志愿者们扶着敖婆婆到庭院中的休息区看看花草,感受阳光和春风。经过简短的问候,志愿者开启了敖婆婆的话匣子,她给志愿者们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当讲到一些事情时,她忍不住泛起了泪花,志愿者们就这样静静地拍着她的背,陪伴在她身边。在她情绪稍微稳定之后,志愿者们拉起她的手,用温柔的话语鼓励着敖婆婆,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在离别时,志愿者们满眼不舍,看着这个瘦弱的老人,他们倾听她的故事,陪伴在她的左右,让她感受到此刻的温暖与美好。
古人常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至此,本月的“守护夕阳红”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圆满结束。此次志愿活动通过唠家常、回忆往昔故事,让老人们回忆当初的场景,唤醒最深的记忆,回忆人生经历,一方面可以有效延缓老年人出现认知发展障碍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找回自我的价值感。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体现“阳光心理,助人自助”的服务精神。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所长,呼吁更多人关注关爱老年群体。

撰稿:陶易
摄影:陶易 郭香伶
“阳光心理”志愿服务专项支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