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作为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嘉陵江石精雕琢,钓鱼城下砚问世。合川峡砚,又称墨玉宝砚等,采用重庆合川钓鱼城下嘉陵江沥濞峡段的天然峡石精雕细琢而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品。合川峡砚作为巴渝三大名砚之首,于2007年与合川桃片一同被收录入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合川峡砚)
为深入探寻合川峡砚传统手工艺之美,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7月1日,“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观察实践团的队员们整装待发、集结完成,正式开启202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合川峡砚非遗文化探寻与传承之旅。

(图为“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集结)
坚守传承心,守护非遗魂。实践团第一天的工作主要是对合川峡砚、合川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研。6月30日傍晚,实践团成员前往重庆市合川区文峰古街,针对合川文化区域人群进行其对合川非物质文化认知情况的前期初步探查。期间,实践团18名成员分成6组,以小组为单位穿梭在古街的各个角落进行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线下开展问卷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面对一些年纪稍大的年长者或者不理解问卷题目的被调研人,实践团成员热心地引导他们完成问卷。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也向不同年龄段的游客介绍了合川峡砚及合川区其他非遗文化,力求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了解非遗。


(图为居民、游客正在填写调查问卷)
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合川居民和游客们的热情支持,许多人在填写调研问卷的同时表示,愿意为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在本次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极大部分人群对合川峡砚并非十分了解,甚至从未听闻,这无疑是对峡砚非遗传承的巨大挑战之一。
调研最后,实践成员依次集合,汇报发放问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返校后将线下调研问卷结果录入线上问卷系统。截至目前,共收集178份有效问卷。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现状,意识到了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紧迫性。未来,我们更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图为成员正在整理资料)
非遗文化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每一个时代的人的努力与坚持。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在行动。

(图为实践成员传承非遗文化向快乐出发)
撰稿:郑凯文、罗明亿、杨蝶
摄图:罗明亿、方港利、杨旭
指导老师:方港利、黄一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