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川校区 / 志愿服务 / 正文

畅游历史长河,揭秘非遗面纱——“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二)

博物馆,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场所。2024年7月2日上午,重庆移通学院“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前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文峰古街的峡砚博物馆。实践团到馆之时,合川峡砚传承人易宗成老师正襟危坐于入馆左侧。

图为实践成员正在采访易宗成老师)

面对实践团的拜访,易老师友好地提出担任博物馆向导,带领实践团成员从博物馆中的一个地点前往下一个地点,向实践团介绍馆内峡砚藏品寓意、讲述历史峡砚发展故事。易老师说道,合川峡砚是中国的一种非遗文化手工艺品,其雕刻技艺始于宋朝,盛行清代;要完成一方峡砚,需经原石开采、选料等十余道工序,工艺之复杂,制作之艰难。

馆中大部分藏品都含有中国龙元素,如作品“大龙望龟”,其将中国比作“大龙”,台湾比作“龟”,蕴意是渴望台湾回归。

易老师在介绍峡砚藏品的同时,亦抒发了其对峡砚文化的浓厚情谊。他说道,要把峡砚艺术传承好,毕竟只有合川才有这个……手艺人生产出来的峡砚要得到收藏者和爱好者的喜欢,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收藏艺术品。要结合时代节奏,在生活中提取新颖的题材,要有创意合川峡砚才有出路……

(图为实践成员仔细观察合川峡砚)

经峡砚博物馆探访一行,“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观察实践团用双眼看峡砚,用双耳听峡砚,用双手触碰峡砚,亦用心灵感悟峡砚、感悟易宗成老师等合川峡砚传承人对峡砚发展与传承的美好祝福。

图为实践团与易宗成老师的合影)

畅游历史长河,揭秘非遗面纱。重庆移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为了揭秘合川峡砚这一非遗瑰宝的秘密,于2024年7月2日下午,跟随王卫国(合川峡砚传承人)老师的脚步,前往制作峡砚的取材地,发现峡砚之美,体验了一场从原料到艺术品的完整旅程。

(图为实践团跟随王卫国老师前往峡砚的产地)

合川峡砚取材地,即嘉陵江沥濞峡一段。王老师告诉实践团,嘉陵江沥濞峡一段只是合川峡砚的一处原料加工地,也是最早的一处原料加工地之一,四周散落着许许多多墨黑的石块,王老师说道,这就是峡砚的原材料。眼前的景象让我们震撼不已,这里的石头,看似平凡无奇,却蕴藏着无尽的潜力与魅力,它们是大自然的杰作,经过千万年的风雨洗礼,质地坚硬而细腻,色泽温润如玉。正是这些石头,成为了峡砚制作的原材料,经过匠人的精心挑选与雕琢,及后续一道道工艺,最终化身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产地外围观察附近的石头)

随后,实践团继续跟随王老师前往一山的高处。面对群山峭壁、杂草丛生,实践团成员不禁发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同时也敬佩昔日工匠们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崇高精神。山路的愈加崎岖、杂草的愈加茂密,让人难以看清脚下的路况,实践团成员们的身上因此出现了些许小伤,而王老师却如履平地,带领实践团众人到达了一处更加幽深的洞穴。在王老师的鼓励与关心下,实践团成员进入洞穴内部,近距离观察地面上沉静内敛的墨色石料。

(图为实践团进入矿洞观察石料)

王老师说道,这些取料的洞穴在未废弃之时,深不可测。他也介绍了大致的开采过程——取下并简单处理大块的石料,将其运至山下。观察完毕,王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原路返回。下山途中,实践团成员举步维艰,在这种路况下,难以想象王老师等人昔日是如何在烈日骄阳、风吹雨打下用担子挑着上百斤石料下山的。王老师告诉实践团成员,石料主要分布在地下深处,开采难度极大。手工艺人取石路程之艰辛,无不体现出当代青年应当学习的吃苦耐劳精神。

成功下山后,实践团对王老师进行了访谈。王老师详细介绍了制作峡砚的过程:雕刻艺人们使用刻刀等工具,经过开采石材、选材、构思、制图、初步造型等十几道工序,采用平雕、浮雕等手法雕刻峡砚,形成的合川峡砚艺术品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王老师说道,制作峡砚过程中,雕刻技艺最难,不仅需要手工艺人手法技艺娴熟,还需要其在脑海中形成所有的图案,要手、眼、脑共同配合,制作过程十分考验严谨性。王老师亦提出,合川峡砚的整个制作过程中,不仅制作环境灰尘极大,而且需要制作人长时间站立,十分考验毅力,这也很可能是峡砚艺术面临失传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访谈,实践团了解到,目前合川区只有寥寥数位手工艺人精通峡砚技艺,这坚定了实践团弘扬非遗文化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返程)

走进非遗、了解非遗、发扬非遗,智工在行动。


撰稿:郑凯文、杨蝶、朱志鹏

摄图:罗明亿、方港利

指导老师:方港利、黄一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