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推动师生将书本理论融入社会实际、落实高校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今年,学校双校区同频共振,58支团队、100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怀揣热情与梦想奔赴甘肃、贵州、陕西、重庆秀山、大足等20多个地区,以智慧与汗水为青春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下乡”队员们将青春足迹深印在民勤的治沙路上、重庆的乡野巷弄间:他们以耐心助老,以温暖育人,以创新助农。点滴奉献不仅换来了真情涌动的感谢信,更让“扎根基层”的信念种子深植心田。师生们以专业赋能乡村,从推普兴乡到文化振兴,从红色传承到产业开拓,切实破解发展难题,也在实干中收获成长。政府的致谢、村民的点赞、媒体的报道,每一份认可都见证着“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让这场青春实践充满温度与回响。
1.“推普兴乡,‘移’路同行”乡村振兴实践团:
以语言为桥,连起乡村发展路
7月1日至7日,团队深入重庆合川佛耳村、钓鱼城社区,构建“五位一体”实践体系:问卷调研+实地走访掌握乡村语言现状,为青少年开展演说、艺术创作融合的普通话趣味课堂,在蔬菜园搭田间直播间助农,联合红十字会开展双语应急培训,还帮康养院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被区居委会赞誉“打破语言隔阂,注入青春动能”。



2.“峨溶茶探”乡村振兴促进团:
AI赋能茶乡,见证“一片叶子”的蝶变
7月1日至7日,团队赴重庆秀山县峨溶镇,依托AI专业实施“1+3+N”助农模式:以百年古茶树品牌为核心,通过电商直播、文创开发、茶旅融合升级茶产业。期间深入茶园调研、与政企座谈破“优质不优价”瓶颈,发30余条短视频、开5场助农直播(观看量超1700人次),设计地域IP“秀茶茶”及文创,还为村民开展AI培训与环保宣讲。




3.“繁花硕果”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队:
多维发力助振兴,实干赢得认可
7月5日至11日,18名队员在重庆荣昌万灵镇聚焦5大专项:为41名儿童开7天暑期趣味课堂,联动重庆畜牧科学院、农产品直营店直播卖花椒(获古昌村喻辉书记点赞),收408份村落调研问卷并开展环保活动,与非遗传承人合作“云游万灵”直播(获5万+点赞),还与当地干部座谈提发展建议。团队拍18部实践视频,获“学习强国”“中青网”等104次报道,让团队成员体会到乡村振兴需“多面手”,看到孩子因课堂眼里有光、村民谢直播解花椒销路,真切感受“青年服务乡土,乡土成就青年”的双向成长,唯有扎根需求、结合专业,才能为振兴奏“最强音”。



4.“乡渝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
青春扎根泡桐村,团队协作赴振兴
团队在重庆涪陵蔺市街道泡桐村开展7天实践:从市场调研、入户走访到专题讲座、助农直播,全方位参与乡村发展,落地“最青春”微团课实践基地,助力解锁“泡桐好味道”产业密码、推动村集体公司运营。16名队员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协作精神,因实体锦旗制作周期冲突,先收电子版锦旗,约定9月回访敬赠、明年“再续新篇”。中共泡桐村支部委员会发表扬信,赞其“推动村集体公司与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于民、长于民、亦将立于民”是我们最深体会,从初遇问题手足无措到独立策划助农活动,团队协作是关键,电子版锦旗的信任让我们确信青春与振兴的双向奔赴不会止步。



5.“凤山青穗”乡村振兴促进团:
实干暖乡获认可,青春担当植心田
“凤山青穗”乡村振兴促进团在35℃高温下深入大棚采摘搬运、走进稻鳖共生基地听新农人教诲,还开展支教叩响孩子心扉,经多日筹备直播助农售出2000元农产品,拍摄的《一粒米的故事》各平台浏览破千,泥土与汗水成了团队共同的印记。三庙镇称赞团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肯定队员不怕苦累、用实干拉近与群众距离。




6.“青衿薪火”党史学习教育团:
红色践悟获赞誉,青春传薪担使命
“青衿薪火”党史学习教育团挖掘陶行知育才学校史实、易元祺烈士事迹,借七七事变88周年组织祭扫宣讲,融合非遗创作浮漆转印作品、制作合川桃片,还形成红色文旅调研报告,以原创音乐剧《破晓之前》覆盖百余村民,也了解到古圣村靠红色基地引育60余家企业、带动2万村民就业。此次实践让团队从课堂走向田野,既提升调研创新能力,更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明晰青年需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未来将持续助力红色文旅与产业融合,让青春在红色传承中发光。



7.瀛风去文化艺术服务团:
艺术润红岩,文化传乡韵
团队赴重庆綦江红岩村开艺术课堂教儿童绘画、唱歌,在村头绘融合红岩传说与现代生活的壁画(恐龙元素墙绘获村民爱),为村民拍正式纪念照,筹备村晚带动村民参与(独唱、小品等节目满是欢笑),通过直播与稿件宣传引网友关注,不少人问旅游攻略。村民主动挽留盼明年再来。
团队成员说“乡村对文化艺术的渴望,比想象中强烈。我们既是传播者,也是乡村文化‘倾听者’,未来愿做‘红岩风传递者’,让更多乡村因艺术绽放。”




8.“红浪”党史学习教育团:
赓续红色血脉,让老故事有新讲法
团队赴重庆江津吴滩镇,冒雨为老党员佩绶带,听李发其老人讲“群众运输队”故事、读黄国荣“七日一餐”战地书信,用“板凳课堂”“红色院坝会”宣讲党史,联动西南大学开红色课堂,还建志愿服务基地探红色传承新路径。吴滩镇金子村、郎家村村委会分别发感谢函,孩子们写“谢谢哥哥姐姐讲红军故事”的纸条。



9.“綦”迹——红研戎光・薪火信承乡村振兴促进团:
红研赋能乡村,文化活动聚活力
团队依托“綦迹・红研辅导员工作室”,在重庆綦江安稳镇羊角村实践:为40余名孩子开七彩课堂,用“板凳课堂”“红色院坝会”普及党史,访谈老党员与红军后人形成1.5万字《共富乡村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策划“綦迹红研照羊角”首届村晚(直播观看超3万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并揭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事迹获“人民日报”等近200家媒体报道,单篇最高阅读破100万,綦江区文旅局将村晚列为“优秀文化实践案例”。




10.“綦韵东溪·移路同行”教育关爱服务团:
非遗润童心,文旅赋新能
团队在重庆綦江东溪古镇实施“童眸中的东溪”计划:针对乡村美育匮乏,为30余名儿童开展版画、扎染、漆扇、木雕等沉浸式非遗课程,办“东溪艺术日”展览及义卖(百余名市民参与,善款捐东溪镇政府用于后续美育),还无偿提供自主研发的“朝碧海・暮苍云”个性文旅图鉴系统。实践获30余家官方媒体报道,总浏览量达200万次。
“乡村振兴离不开美,非遗是乡土最动人的文化符号,看到孩子骄傲举自制漆扇、内向女孩主动讲扎染技法,我们读懂教育本真——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唤醒对美的感知。高校资源下沉是双向成就,我们注活力,古镇教我们‘何为担当。”



11.“沙退绿进,你我共行”绿染民勤青年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
三下乡实践中的青春坚守
在为期八天的甘肃民勤“三下乡”实践中,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坚守”与“担当”的含义。他们顶着烈日维护梭梭林、学习节水技术,与二十余所高校协作守护两千亩梭梭树,通过直播助农售出农产品3871件,并在红崖山水库绘制3幅治沙主题墙绘。这些行动不仅获当地文旅局认可,还赢得中共民勤县委组织部的感谢信和“治沙助农先进集体”称号。通过触摸治沙人粗糙的双手、聆听三代人的坚守故事,以及沙漠中的升旗与夜话,他们读懂了协作与传承的重量。民勤的风沙磨去了娇气,却让“用青春护绿”的信念深深扎根——于他们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续写生态守护故事的新起点。



12.“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
沙海植绿,青春护蓝
7月4日至12日,17名师生赴甘肃民勤治沙:顶风沙为梭梭苗浇水回填,借新媒体开“云端治沙直播”呈治沙艰辛,“助农直播”半小时销超900单、销售额2.1万余元,还开线上环保课堂吸引2000多人学习,85篇报道(覆盖“中华网”“人民日报”等30余个平台),总浏览超5万次,多篇稿件入选《志愿青年学刊》。“在民勤,每滴汗让我们懂坚守:治沙人糙手、三代护绿洲故事、沙漠国旗,都诉‘沙退绿进’非口号。”




13.“乡遇丁山・文旅行”乡村振兴促进团:
文化为魂,创新筑路
团队在重庆丁山镇构建“1+2+N”实践体系,深入挖掘僰人文化并建立《丁山湖文化基因库》,设计“湖宝”IP及系列文创产品融入村民日常生活;针对农产品销售难题,协助升级包装并开设果农直播培训课程;依托当地自然资源,规划出自然探索、文化研学与康养三条特色旅游路线。实践成果获11家外媒报道,多平台宣传总浏览量超过3万,丁山镇政府称赞其有效推动了“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留住文化根脉,探索创新路径”。



14.“志”在春“生”营教育关爱服务团:
生命护航,温暖扎根
团队前往重庆永川陈食街道菜茵岩村开展实践,募集6800元生命教育专项资金,打造“防溺水—消防—性教育—人际—康养”五维课堂,开展12场情景演练覆盖百余名儿童。还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测量血压、陪伴制作艾草锤,深入社区普及防诈、禁毒与垃圾分类知识,构建起从儿童到老年的0至90岁全龄段生命教育闭环。团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始于心振”,生命教育绝非形式主义。听到孩子背诵防溺水口诀、看到老人举起艾草锤说“更爱自己”,他们理解了基层服务的意义在于真正改变人、温暖人——青年担当不仅要解决“硬需求”,更应守护好乡土的“软温度”。



15.“壕Young青春”乡村振兴促进团
精准服务暖民心,创新赋能响水村
团队赴重庆綦江石壕镇响水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民生上,“一对一”帮老人完成社保认证,简化流程、效率提高80%;针对禁毒防艾薄弱,用方言宣讲、互动游戏覆盖200余人,知识接受度较传统形式高60%;开“彩虹课堂”丰富留守儿童假期,手绘梯田风光与防火墙绘扮靓乡村。产业文旅上,聚焦糯玉米造“糯团子”IP,设计包装与宣传素材,规划3条“生态+休闲”旅游路线,方案获村方采纳。这次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非空想,需扎根一线找痛点、精准发力解难题——帮老人省跑路、让孩子有欢笑、为农产品创IP,都是乡村“刚需”,未来将携“精准服务”初心前行。



这份夏日的奋斗与荣光,并非终点,而是我们续写乡村振兴故事的新起点。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推动“峨溶茶探”数字化助农、“梭梭青苗”年度治沙等特色项目落地生根,将暑期的热情转化为四季不断的长久陪伴。通过“老带新”传承实干精神,完善“乡村振兴实践课”,让更多移通学子走进乡土、服务家国,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无悔青春。

移通师生将始终心怀“被需要”的幸福,以专业知识为帆,以青年担当为桨,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奋楫前行。我们定不负每一份真挚的感谢、不忘每一滴奋斗的汗水、不辱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让更多青春力量融入乡村发展的壮阔浪潮。
步履不停,热爱不熄......
撰写:青年志愿者联合会
摄影: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校团委
初审:李 熙 熙
复审:史 小 霞
终核:刘 月
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