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展现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实际情况,重庆移通学院淬炼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零距离”普法志愿服务专项支队在2025年3月21日下午开展了“聚焦3·15,普法维权零距离”的维权普法宣讲活动。

三一五曝光引深思 消费维权进校园
活动伊始,支队挑选了本年度315晚会的关键片段播放。视频中,曝光的各类消费欺诈行为令人触目惊心,从假冒伪劣产品到虚假服务承诺,从个人信息泄露到网络消费骗局,无一不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观看过程中,大学生们不时发出惊叹和感慨,对身边潜在的消费风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播放结束后,宣讲人员结合视频内容,解读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阐述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享有的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等基本权利,以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采取的协商、投诉、诉讼等维权途径。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导大学生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陷入消费陷阱,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真实案例大曝光 意识防范再加码
在互动环节,宣讲人员分享了多起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消费陷阱案例。不少大学生因轻信网络上“轻松省钱”的广告,参与活动。骗子便以各种理由引导大学生继续投入资金,否则无法提现,最终导致学生们血本无归。
其中315晚会中关于信息泄露的问题,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被曝光利用大数据获客软件,在短视频平台上扫描评论区。当软件发现与商家设置的关键词相关评论时,就会强行抓取用户的电话、微信账号等信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警示他们在短视频平台评论时要谨慎,不要随意留下个人敏感信息,比如涉及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同时,也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不明来源的软件或平台,避免因贪图小利而泄露个人信息,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遭受诈骗、骚扰等侵害,要时刻保持信息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筑牢防范壁垒 开启维权新程
宣讲人员总结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首先,告诫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不贪图小便宜,拒绝一切“天上掉馅饼”的诱惑。在面对各类网络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仔细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其次,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随意在网络上泄露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在使用社交软件和公共网络时,注意设置隐私权限,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利用。同时,宣讲人员还介绍了大学生如何利用法律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当遭遇诈骗或其他侵权行为时,要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交易合同等。可以向学校保卫处、辅导员寻求帮助,也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在消费维权方面,可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必要时通过法律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法律知识答题环节。一道道精心设计的法律习题涵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学们积极踊跃舞动笔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次大学生维权普法宣讲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通过此次活动,大学生们对维权法律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得到了提升。未来,“零距离”普法志愿服务专项支队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为构建法治校园、平安校园贡献力量。
撰稿:贺涛
摄图:兰雨琴 方雨甜
编辑:贺涛
复审:蔡冰霜
终核:黄兴燕
淬炼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