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淬炼商学院

【学风榜样】志愿典藏馆|淬炼学子用三年光阴书写新时代志愿服务图鉴

杨敬婷,曾任淬炼商学院团总支学生副书记。在职期间,打造青春“新”农梦直播助农等六个志愿服务新项目,延续商院特色,撰写志愿服务策划80余次,设计美陈作品180余件,撰写修订稿件580余篇,浏览量达60w人次。先后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重庆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63项荣誉,以新时代青年担当诠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

褪色糖纸折射52次拥抱  东津沱的祖孙情缘

在这透明匣子里,装着一颗用皱褶糖纸紧裹的水果糖。

在东津沱敬老院的玻璃展柜里,一枚褶皱的彩虹糖纸正讲述着双向治愈的故事。2022年初秋,杨敬婷作为志愿者初遇87岁的梁绍玉奶奶时,双目失明的老人用温热的掌心感知到她的紧张。此后52个周五,这个穿红马甲的姑娘总会如约出现在布满阳光的窗台前。

暴雨中的某个告别时刻,老人摸索着将攥得发黏的糖塞进志愿者掌心,这个动作成为杨敬婷志愿服务认知转变的注脚。所谓老有所依,实则是两代人互相喂糖的温暖经济学。糖纸上的折痕,拓印着52次拥抱的轨迹;微融的糖体,凝固了从“任务”到“牵挂”的升华。

斑驳胸牌见证角色蝶变  从追随者到开拓者

陈列柜里两枚褪色的号码牌形成奇妙对话:“志愿者001”记录着青涩起步,“项目负责人17号”则烙印着开拓者的汗水。2023年盛夏,当看到太和镇姚书记托着黄桃在直播间手足无措时,杨敬婷突然意识到志愿服务的真谛——不是单方面的拯救,而是激发乡村内生力量。

这种觉醒催生了“1+N”志愿服务模式。深耕志愿的三年以来,她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成功孵化“情系木瓯”、“稻香商链·智惠凤山”四项志愿服务新项目,带领超1000余名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我们开创的“1+N”志愿服务模式开始结出意外之果:“情系木瓯”荣获公益未来全国45强,“稻香商链”荣获川渝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逾千名志愿者在她的影响下投身山野与世界的合唱。

未完待续的青春编码  597.8GB光影里的坚守方程式

向阳第15场活动的照片上,孩子们依偎志愿者的画面定格成597.8GB存储中最明亮的0.3%。这台快门迟缓的相机见证过327次凌晨三点的稿件修订,也记录着42万浏览量的传播轨迹。她将影像数据转化为温暖传播学案例,证明志愿服务的涟漪效应远比想象中深远。

随着2025年6月的卸任,作为志愿者的她,将63本红证书封存进典藏馆,却把更珍贵的记忆随身携带:留守儿童画作里翘起的发梢,梁奶奶塞进红马甲的第53颗糖,以及正在其他志愿者胸前发烫的第17号胸牌。

“志愿服务的真谛,在于把独白变成代代相传的史诗。”这位连续三年深耕志愿领域的青年,正将典藏馆的钥匙传递给新的叙事者,而属于她的温暖编码,早已嵌入更多人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