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要求,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外国语学院在学校“新生劳动第一课”后,于9月开始迅速行动、科学部署,有序开展劳动实践基地开垦播种与长效管理工作,让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承续第一课精神,开启学院实践新程】
在学校北校区劳动实践基地“新生劳动第一课”结束后,外国语学院农耕支队结合秋冬季节作物生长特点,组织师生复盘“思政课堂+实践课堂+交流课堂”的三维活动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何林老师、农耕协会林森老师所授的农耕知识与劳动精神,转化为学院劳动实践基地的具体建设方案。

活动前期,学院安排专人前往别都书院3号楼学生办公室,领取了适用于秋冬种植的菠菜、小葱、萝卜、白菜等种子,并从小仓库有序申领耕作工具,为后续开垦播种做好充分物资准备,确保劳动实践活动衔接顺畅、起步稳健。
【科学规划种植流程,育苗移栽显匠心】
为提升作物成活率、保障劳动实践成效,外国语学院创新采用“育苗先行、移栽跟进”的种植策略,分阶段推进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9月24日,学院首批实践团队前往天渠书院小花圃,开展育苗工作。师生们分工协作,翻松土壤、平整苗床、均匀撒种、覆盖薄土,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农耕规范,在细致操作中感受“春种一粒粟”的辛劳与期待。经过数日精心养护,幼苗长势良好,达到移栽标准。



随后,学院组织第二批师生前往外国语学院专属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移栽作业。大家带着培育好的幼苗,手持锄头、铁锹等工具,先对基地土地进行除草开垦,清除碎石与杂草,再按照合理株距挖穴、栽苗、培土、浇水,将嫩绿的幼苗稳稳植入新土。整个过程中,师生们相互指导、默契配合,原本闲置的土地逐渐焕发生机,成为学院劳动教育的“实践课堂”。


【锚定长效育人目标,劳动精神代代传】
此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完成了基地开垦与作物种植的阶段性任务,更让外国语学院师生深刻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活动后,学院及时总结经验,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明确“定期养护、按时上报、持续优化”的管理机制——计划每周组织一次基地巡查与作物养护,同步收集学生实践图片、作物成长记录。
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始终秉承“以劳动实践涵养品格,以实干精神赋能成长”的育人期望,持续丰富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耕种、见证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传承勤劳质朴的优良传统,培养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吴静雯
摄影:吴静雯
编辑:程梦圆
复审:吴静雯、吕戈
终审:梅瑞佳、刘佳昕
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