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强化红色文化育人实效,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于4月23日组织第七期“青马工程”初阶班学员开展“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岩精神”主题实践教学。本次课程创新采用"沉浸式参观+主题创作"双轨教学模式,通过文物观览、故事讲述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立体化教育方式,着力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在红岩文化室专题展区,百余件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珍贵文物构筑起时空对话的桥梁。学员们通过《新华日报》印刷机、烈士手稿等革命文物,系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展柜中泛黄的文件、斑驳的器具与生动的场景复原,将红岩英烈“在烈火中永生”的革命气节具象化呈现,使学员深刻体悟到红岩精神“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核心内涵。

在革命故事讲述区,专业讲解员通过“狱中绣红旗”“小萝卜头学文化”等九个经典红色故事,串联起红岩精神的形成脉络。依托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剧场,再现了江竹筠、陈然等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坚持斗争的壮烈场景。革命先驱“宁关不屈”的浩然正气与“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的牺牲精神,激发了学员“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强烈共鸣。

在实践创作环节,学员围绕红岩精神开展多维度艺术诠释。手抄报创作区汇集了32组融合现代设计理念的红色作品,《红梅赞》《黎明前的星火》等作品通过版画、水彩等艺术形式再现红岩记忆;在心得撰写区,学员结合专业特色展开深度思考,撰写的《红岩精神对5G时代青年使命的启示》等文章,实现了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创新性结合。这种“解构-重构”的创作过程,既深化了学员对红岩精神的理解,也探索了革命文化传承的新范式。

本次实践课程通过“观、听、思、创”四维联动的教学模式,构建起从历史感知到价值内化的完整教育链条。活动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将红岩精神转化为“强国有我”的实践动能,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勇担通信青年的时代使命。

撰稿:冷子薇
拍摄:陈程、陈玲
编辑:周正哲
复审:陶小红,陈怡静
终核:李文静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