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合川,蝉鸣渐起,暑意初浓。7月2日至10日,2024级人工智能3班冯灿同学作为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合川区沙坪社区,在为期九天的实践中,化身"科技辅导员"与"作业小老师",用知识传递温暖,以陪伴守护成长,在与社区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收获了别样的青春感悟。
初到沙坪社区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早已坐满了等待的孩子。社区主任笑着介绍:“这些孩子大多是双职工家庭的'小候鸟',暑假没人看管,要么在家对着电视发呆,要么在小区里疯跑打闹。”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期待,冯灿同学暗自握紧了拳头——要让这个夏天,成为小朋友们难忘的成长记忆。

科技课堂是冯灿同学最用心的"阵地"。考虑到社区孩子年龄跨度大,冯灿同学将课程分为"科学启蒙""趣味实验"两个模块,一是给低年级孩子讲解"彩虹的形成";二是为高年级设计的"纸电路小夜灯"课程。九天里,冯灿同学带着社区的孩子们用三棱镜在阳光下捕捉七色光带,用吸管搭建承重桥梁。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孩子们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下学期还能上吗",那一刻,所有备课的疲惫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作业辅导则是更贴近孩子日常的"战场"。每天上午的两小时,活动室里总是热闹又有序,小朋友们有的在订正数学错题,有的在练习拼音书写,还有的捧着课外书看得入迷。冯灿同学巡回指点,红笔在错题旁圈画,说着“这步进位错啦”“拼音要标对声调哦”,细碎叮嘱里,不时会有“原来是这样!”的惊讶。

活动室后排常坐着几位"特殊的听众"——放工早的家长们在教室后排静静观望。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解开困惑眉头舒展的模样,家长们都情不自禁的笑了笑。家长们的驻足不仅是信任,更让冯灿同学意识到,这些课堂播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在家庭里延续的探索热情。
九天的时光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悄然溜走,最后一课结束时,冯灿同学拉着孩子们的手来到讲台前进行合影留念,孩子们的可爱与真诚,被定格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模样。那些被记住的瞬间,早已不是简单的告别,而是在彼此心里种下的种子,会随着时光慢慢生长,成为回望时永远清晰的光。

离开社区那天,阳光正好。回望活动室里孩子们挥手的身影,冯灿同学忽然懂得,返家乡实践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在教会孩子科学知识的同时,孩子们也用纯真教会我们什么是初心;在陪伴他们成长的路上,冯灿同学也完成了一次对家乡的重新认知。

为期九天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像一场盛夏的洗礼,成为青春最动人的模样。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纯粹的笑容,是志愿服务中最珍贵的馈赠。原来,青春的重量从不在舞台的高度,而在为家乡播撒希望的温度;出发的意义,也从不是奔赴远方的璀璨,而是记得回头看看那些需要被照亮的角落。这份扎根土地的实践记忆,早已化作心底的光,把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酿成滋养成长的力量。
撰稿:冯灿
摄影:冯灿
编辑:单建琴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