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茶产业正成为主力军。2024级电子信息类3班彭丹同学于7月3日深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溶镇,开展以人工智能专业赋能茶产业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旨在助力当地特色茶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实践初期,作为视频组的一员。彭丹同学的拍摄多依赖基础运镜手法,对茶园场景的呈现略显平淡。于是彭丹同学和其队友走入实地考察,在各个茶区进行拍摄。随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对茶文化的深入理解,彭丹同学逐渐探索出贴合主题的创作方式:运用低空环绕镜头展现茶园连绵起伏的生态画卷,以跟拍手法捕捉茶农指尖与嫩芽接触的细腻瞬间,用特写镜头记录杀青时茶叶翻滚的动态美感。7天内,团队累计完成3条采茶制茶主题短视频、十余小时直播素材的拍摄,镜头语言从生硬走向生动,画面感染力显著增强。

拍摄结束后,彭丹同学会利用不出外勤的时间来进行剪辑工作。而对此,剪辑环节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面对日均 20GB 的海量素材,视频组精准把握短视频传播规律,摸索出“3秒抓眼球”的节奏设计法——开篇常以编号00001的百年古茶树特写切入,这株巍然屹立于蒋家村的 “活化石”,作为峨溶茶产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其苍劲枝干与新发嫩芽的对比画面极具视觉张力,能迅速锁定观众注意力;彭丹同学在选择背景音乐的同时也会选择茶农劳作的特写或茶叶遇热舒展的瞬间来进行搭配。在音效处理上,彭丹同学将传统音乐与制茶时的翻炒声、揉捻声融合,使作品兼具听觉冲击力与文化辨识度。而古茶树相关画面的加入,更让“画面+声音+文化符号”的传播体系多了一层历史厚重感——当镜头扫过古茶树斑驳的树皮,搭配茶农讲述祖辈种茶故事的同期声时,观众能直观感受到代代茶农在古茶树精神激励下的耕耘创新。截至实践结束,视频组产出的3条内容平均完播率达 45%,其中一条以古茶树为开篇、记录茶农揉捻茶叶的特写视频更在抖音平台斩获5万+播放量,生动诠释了这种传播模式的魔力。

随着视频的推出,以峨溶镇为载体的“最美茶园”已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茶艺培训、茶园摄影、茶文化体验等新业态蓬勃兴起。这份志愿热情与蓬勃发展的新业态相互交融,不仅显著激活了乡村经济新生态,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返家乡社会实践中得到了更生动的诠释。
撰稿:彭丹
摄影:田会萍、袁野蓝天
编辑:单建琴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文萍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