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遗文化的精髓,增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2023年4月8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白鹿课堂”支教社区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专项支队联合01132001、01132002、01132003团支部带领白鹿山社区的儿童们了解脸谱文化、发簪技艺等传统文化,让青少年们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我为妈妈做发簪
发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中国的古发簪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让孩子们以特别的方式表达出对妈妈的爱意,也为了提高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视与传承,志愿者们结合国风文化带领白鹿山社区的儿童们为妈妈做发簪,传承国风之美。志愿者们首先为小朋友们讲解了发簪的发展历史以及材质差别,一边进行讲解,并分发了材料包,金灿灿的小部件让小朋友们兴奋不已。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小朋友们很快就学会了制作方法和技巧,经过静心设计、制作搭配,材料在拼接粘缀中成为了一支支精美的发簪,小朋友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向大家展示着自己的成就,也希望能带够回去给妈妈亲手带上或者让家人给自己戴上。



“童”赏国粹绘脸谱
为让孩子感受京剧特色、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分享交流色彩、形式各异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我喜欢金色的美猴王,因为他很勇敢!”,随着志愿者们的讲解,孩子们也挑选了自己心目中的“脸谱英雄”,并执起画笔,在白色脸谱上绘着自己心中的英雄。瞧,一张张色彩艳丽、表情丰富的脸谱,是孩子们对历史英雄的崇拜和敬仰!



超轻粘土DIY
手工对儿童的成长、性格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活动志愿者们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超轻粘土,小小的粘土给了孩子们无限的创意空间,孩子凭着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童真世界,孩子们从揉、捏、搓、按压中学习知识、提升动手能力。

精美的发簪、生动的脸谱、奇形怪状的粘土,无不展示着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本次活动既宣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根植小朋友的心间,更是让小朋友们体验到了传统手工制作的艰辛,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撰稿:周升 摄影:任玉)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