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持续推进我校志愿服务制度化、项目化、常态化管理,构建服务优质、运转高效的服务机制,推动我校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品牌化运作,5月12日下午,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校团委邀请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重庆市青联委员范南兰,为我校120余名志愿者进行主题为“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包装”的专业培训。范南兰老师从事全职公益近10年,先后主持设计了“微益案”“微爱记忆”“暖心汤”“反毒大篷车”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曾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重庆市三八红旗手”等市级以上荣誉20余个。多年来,范南兰老师瞄准需求深耕志愿,而本次培训也将为我校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引擎,为全校志愿服务深度发展赋能。


“什么是志愿服务项目?它与志愿服务活动有什么区别?”培训在志愿者们的思考中展开。天使关“艾”志愿服务专项支队长江文豪同学说道:“我认为活动是单一的,而项目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且具有持续性”。一个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应具备必要性、有效性、可行性、参与性、可持续性五大特性,志愿服务项目也不能是活动的简单集合或堆砌,范老师强调在打造志愿服务项目时需思考其是否能够真正回应需求或解决问题、是否具备广泛的参与性以及生命力。


范老师以“困境儿童筑梦计划”、“微爱记忆”、“反毒大篷车”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为支撑,围绕生命教育课堂、真人图书馆、流动科学坊、童心筑梦营四个板块对“困境儿童筑梦计划”进行详细介绍,其中“3+2+2”的工作模式更是给予众多志愿骨干力量如何管理志愿队伍和项目的经验与灵感。要从单纯的活动堆积认知提升到以需求为导向,从盲目单一的行动到有目的有秩序的实践,志愿者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打造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前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除了调研和访谈要如何寻找社会和群众的真正需求?”......他们也抓住此次难得机会积极向范老师提问,本次培训会的学习氛围也在范老师的回答中走向高潮。


在项目设计上,从需求、目标、活动、预算相一致的设计逻辑,到项目思维逻辑框架,范老师重点为志愿者们讲解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思维、“以成效为导向”的设计逻辑,同时还为志愿者们分享了Bradshaw四类社会需求、数据收集一般规则的详细内容,以此打造一个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而在项目管理方面,范老师从利益相关方和风险管理两点进行重点阐述,其中包括志愿者招募的四大招数,如何分层次、多元化的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等,并对“散居孤儿的职业启蒙”案例进行各方面的深度剖析,以此帮助志愿者更深层次地认识项目设计、运营。



伴随着掌声阵阵,本次“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与设计”培训完满结束。志愿者们对打造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让项目落地实施、寻找方案中心的思维和观点有了进一步了解。本次培训不仅加强了志愿者对我校志愿服务项目发展的信心,强化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更促进了我校志愿项目的孵化与落地,推动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升级。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活动中志愿者们将运用公益理念,结合社会现实,共同构构建新项目,修改和优化老项目,打造綦江校区首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共同唤醒项目发展新活力!

在此次培训活动中,一是作为青年志愿者的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志愿服务项目同志愿服务活动的差异、志愿服务项目应有的特性、项目分享与项目方案书撰写内容。二是拓宽了我对于志愿服务对象需求的考虑方式:困境儿童对于“梦想”的不解,价值观偏差,世界观狭隘,散居儿童的职业启蒙等以及“扶手进家,为爱敲门”帮助独居老人在厕所安装扶手,真正解决参与对象需求,提高对象幸福感、满足感。经过此次项目培训,使我更为细致全面的了解到了志愿服务项目的撰写模式及项目前后考察工作,项目需求考虑方向,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者江文豪
本次“Fun肆想法打造‘1+1’”第三期——“稿定”设计, “凝聚”志愿项目展示月主题活动,范南兰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包装》,围绕项目的设计、实施、包装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授课,并提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让我了解到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区别,以及一个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应该具备什么,我也深刻理解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想法与实际联系起来,才是办好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的基准。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增强了我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志愿者梅蒙
提到志愿服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就是做好事吗?”好事怎么做效果更好?如何让做好事成为常态?志愿服务项目化,便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项目不是一次一次的活动,而是在活动中一次又一次提取它的优势,进一步地让志愿者们了解到志愿项目的开展一定要有时间期限,做成一个服务项目需要技术方案的支持,做出属于自己的“千层饼”,树立自己的品牌。
——志愿者田佳幸
文:叶佳欣 王婷婷 田佳幸 文春燕
图:张联治 王佳佳
(团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