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綦江校区 / 志愿服务 / 正文

暑期三下乡 | 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智能工程学院“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实践团(九)

“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202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行已暂时画下句点。七天的短暂旅程中,实践团成员步履不停,看风景怡人,感坚守精神,收获颇多,感受亦颇多。

接下来请一起听听大家的感受吧!

有限的生命里,总要做一些无限的事。两年探寻非遗的道路中,有艰辛,也有成就,感恩旅途中遇到的每位老师、同学、非遗传承者等。未来的路还很长,传承非遗,我将一直在路上。

——陈林(实践团带队老师)


时隔五年,再次踏上“三下乡”。感慨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用行动告诉我:此行无憾。非常开心能和陈林老师和十一位同学共度七天时光。同时,在此想向每一位热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致敬。

——黄一(实践团带队老师)


作为参加过两次非遗“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老队员,每次参观、了解、体验新的非遗项目,结识新的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传承人回访,都能给我不一样的体验。蜀绣、糖画、针灸、旗袍、羽毛毽、意拳,每项非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拜访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我也被他们的品质所折服。当生活在快节奏、高科技时代的现代人,接触到古朴、高雅、充满艺术感的非遗时,带给我的冲击是无法想象的。我也希望,这些非遗能够继续被传承下去,能够为更广大的人们熟知。

——鲜思鹏(实践团队长)


时光荏苒,追寻非遗旅程的列车已经到站,有再多的不舍,也会终将离别,回首旅途漫漫——从蜀绣到旗袍,从糖画到羽毛毽,一路上“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实践观察团的十二位小伙伴带着对非遗的热忱,带着对守护发扬的初心,去见证,去体验,去品味,去传承。离别或许是为了更好的相见,我们因非遗而相聚,共同见证着文化传承的奇迹,在相聚的途中,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更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发光发热!

——张昊卓(实践团副队长)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我们找到了非遗羽毛毽的传承人,学到了羽毛毽的选材、制作等技艺。羽毛毽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十字针法,操作起来也并不容易。羽毛毽是一项很有趣的运动,希望可以看见更多人踢羽毛毽。

——黄艺(实践团成员)


在这次的“三下乡”活动中,我去了很多我以前都没有去过的地方,见识了不一样的风采,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比如名匾文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了解到了我从来不知道的历史常识。此外,通过本次活动,我也了解到了旗袍技艺这项非遗,而且我非常喜欢它,深感一穿上旗袍,一个人的气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穿长衫,我感到非常开心。

——王尚(实践团成员)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收获很多,尤其是在第四日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去到君临百年旗袍博物馆,旗袍的制作工艺真的令人感到无比惊艳。我觉得非遗的传承很有意义,每一位坚守非遗传承岗位的传承人都值得我们敬佩。

——李金和(实践团成员)


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糖画传承人刘贵兵先生,他说:“要想与别人做得不同,就要创新”。且创新也是我国发展的不竭动力。

——冉塬帅(实践团成员)


本次暑期“三下乡”之旅中,我收获很大,此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里面所展示的名匾传承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底蕴;身为馆长的非遗传承人,到处跋涉去寻找名匾,这样的坚守精神使我感动。

——廖智文(实践团成员)


七天六夜的非遗“三下乡”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了,很高兴和各位小伙伴们一起完成这个项目。当我每一次了解非遗文化时,都会被它蕴含的强大的坚守精神和高超的技艺所震撼。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精神仍然永存。

——代晓均(实践团成员)


本次的“三下乡”活动已经结束了,很高兴能够和观察实践团的各位成员一起开展这个活动。在寻找非遗坚守精神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很多,有幸见识到了许多非遗传承人的超凡技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胡钰苓(实践团成员)


本次活动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旗袍,旗袍是一直以来本人都想尝试的服装之一,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我了解到旗袍的制作过程和历史,对旗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能理解蒋姐姐所说的“旗袍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件蕴含着手工艺人心血的不可代替的艺术品”这句话。

——李甜甜(实践团成员)


在这七天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画糖画、绣蜀绣、缝羽毛毽、穿旗袍、打意拳,一起参观重庆记忆博物馆和名匾博物馆。我相信我们“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活动不会只有这短短七天,其间体验到的非遗文化仍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非常荣幸以及开心我能够成为这次暑期“三下乡”大家庭的一员,我们下次再出发!

——蒋汶静(实践团成员)


“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

探寻非遗传承之路我们将一直走下去


文字:“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观察实践团

图片:“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观察实践团

视频:“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观察实践团

指导老师:黄一、陈林

(智能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