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綦江校区 / 志愿服务 / 正文

【三下乡】温红色记忆·感悟信仰力量|“綦”迹——红研戎光·薪火信承乡村

为深入挖掘基层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重庆移通学院计算机学院“綦”迹——红研戎光·薪火信承乡村振兴促进团团队于7月4日走进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羊角村,开展了红色文化寻访活动。团队先后采访了退伍军人蒋其书老人和85岁老党员王先金老人,聆听他们的革命故事与入党初心,共同探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峥嵘岁月:天路运输艰,八年军旅铸忠诚

团队首先来到蒋其书老人家中。蒋其书老人深情回忆了数十年前驾驶重卡进藏运输物资的艰辛历程。"那时候进藏的路况很差,经常遇到塌方,结冰的路面更是危险重重。"他讲述道,"但想到西藏人民需要这些物资,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谈及入党初心,蒋其书老人坚定地说:"是党的感召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军人,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八年军旅生涯中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情谊,让实践团队员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的忠诚与担当。

红色记忆:一碗羊肉汤,映照军民鱼水情

随后,团队拜访了85岁高龄的王先金老人。王先金老人动情地讲述了1935年红军经过羊角村时,他母亲的亲身经历。他回忆道,“母亲告诉我,当时地主到处造谣,说红军‘见人就杀’,吓得她和乡亲们都躲进了山里。” 但红军的实际行动很快打破了谣言。“母亲从躲藏的地方悄悄观察,看到红军不进民宅,就在街上宿营。她后来还亲眼见到,红军战士看到我家水缸空了,就主动去挑水;发现邻居老人行动不便,就去帮忙劈柴。”而后王先金老人向团队展示了珍贵的画卷—一碗羊肉汤的回忆跃然纸上,“当时是寒冬腊月,村里的人都躲到了山里去了。我母亲在家里独自坐月子,又冷又饿又怕,”他细致地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这时三个红军来到了我们家宣传党的政策,并为母亲送来了一碗温暖的羊肉汤,就是这碗羊肉汤,让母亲在几十年的岁月中念念不忘。”这段由母亲见证和讲述的历史,对王先金老人一家影响深远。他和两个哥哥都铭记母亲的教诲参加了革命工作,并先后入党。“母亲常说,没有红军当年的仁义,就没有我们穷人的活路。这个恩情,我们三兄弟要用一辈子来报答。”

薪火相传:青年对话历史,剧本汇红色精神

访谈最后,团队与王先金老人就剧本《一碗羊肉汤》的创作展开深入交流。王先金老人特别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红军临走时,需要一个向导带路到温水镇。村里一个叫杜复生的青年主动站出来,完成任务后,在返回途中被地主武装抓住,英勇就义。"杜复生牺牲时才19岁,他临死前高喊'红军万岁'。"同时,王先金老人建议:"剧本要真实反映军民鱼水情,展现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还结合安稳镇从贫困乡村到发展黑山羊产业的变迁,强调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队员们认真记录,表示要将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融入创作,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

青春接力:聆听前辈足迹,青春续写新篇

此次寻访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从蒋其书老人进藏运输的坚定足迹,到王先金老人讲述的红军长征故事,再到探讨《一碗羊肉汤》剧本的创作方向,老一辈共产党人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为青年一代树立了精神坐标。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些鲜活的红色记忆转化为奋进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青春续写共产党人的初心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供稿:黄能源

供图:牟浩源、张洋

初审:韦莹莹

复审:程玉琳

终审:冉涛

“綦”迹——红研戎光·薪火信承乡村振兴促进团供稿

(团委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