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綦江校区 / 志愿服务 / 正文

【三下乡】初访石壕镇:语言调研为乡村寻“声”助力

7月4日,重庆移通学院乡音共融调研实践团首次走进石壕热土,以青坪村、石泉村、石壕村为主要调研对象展开深度调研。团队立足石壕镇语言使用实际与乡村发展需求,采用“镇域 - 村级”双线调研模式:镇域小队聚焦普通话推广与当地文旅、农业发展的关联,与镇里不同年龄段居民交流;村级小队以拉家常等轻松方式贴近村民,在日常互动中了解普通话普及情况。此次调研是团队在石壕镇推广普通话相关实践的首次探索,聚焦农业生产、民生服务等场景下普通话使用状况,深度对接石壕镇青坪村、石泉村、石壕村联村发展中语言沟通的需求。


赤途光影,农垄溢芳:普语助力发展破局策

镇域小队发现,作为有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且农业特色鲜明的地区,石壕镇在红色文旅宣传、农产品对外推广等工作中,因部分群众普通话表达不熟练,存在对外介绍不清、网络宣传效果打折扣等情况。即便有优质的杨梅基地,因当地一些村民在对外沟通时方言较重,影响了推广效果,超四分之一的外地游客表示交流存在一定障碍。针对此,团队提出“普语赋能 + 宣传打造”组合方案:拟拍摄包含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介绍的普通话主题宣传视频,同步开发“体验乡村,感受普语魅力”的文旅线路,并为杨梅基地拍摄普通话版线上宣传视频。这种以普通话为桥梁,助力“特色IP引流 + 农产品变现”的模式,旨在打破因语言沟通不畅带来的发展困局。


稼禾盈野,民意如弦:乡村振兴中的普语力量

村级小队以“泥土味”调研方式,深入了解紫芸豆、玉米、杨梅等作物种植户在生产经营中,与外地收购商、技术指导人员用普通话沟通的情况。村民们不仅详述了因普通话水平限制,在学习新技术、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更主动反馈在医保报销、养老补贴等民生服务办理过程中,普通话使用对办事效率和体验的影响。特别在“红绿地带”生态管控政策宣传调研中,村民们提到,用普通话能更清晰准确地理解政策内容,也能更好地向外地访客介绍家乡生态变化,展现出对推广普通话助力发展的积极认同。小队成员认真倾听并记录村民们的实际需求和疑问,为后续助力石壕镇推广普通话、解决发展中的语言沟通问题、谋划发展攒足了一手资料。


红旅微光,绿垄传香:青衿踏野绘普语新篇

此次调研通过“广场交流 + 田间走访”的模式,既为普通话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推广提供实践基础,也掌握了农业生产与民生服务等场景下普通话使用的第一手资料。团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整合普通话主题宣传视频拍摄、文旅线路规划、特色产业普通话宣传视频等举措,形成“普语推广 - 产业增值 - 民生改善”的闭环方案,让调研成果不仅停留在纸面,更转化为激活石壕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此次重庆移通学院乡音共融”调研实践团首次石壕镇之行,是青年学子扎根乡土、以推广普通话助力社会发展的全新尝试。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普通话推广和帮扶方案,以青春之力绘就石壕镇文化交流更顺畅、产业发展更兴旺、民生福祉更提升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李好

图:张守顺 沈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