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远景学院

【双师授课】“月之暗面”: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与全球治理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全球背景下,技术革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引发了伦理与治理的深刻挑战。人工智能如何影响社会运作、如何制定相应的治理规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热点,2024年10月26日,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的戴杨老师特邀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郭一帆进入《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课程,展开了一场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的跨学科互动课堂。

戴老师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切入,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回顾了这一技术的演变过程;随后,郭博士从伦理视角出发,引导大家思考人工智能在全球治理中的复杂问题。两位老师通过结合专业知识与热点话题,帮助同学们建立了跨学科思维,拓展了全球视野,使大家更好地理解技术变革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在这场充满思想碰撞的课程中,同学们不仅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加深了对全球治理的理解。

我们训练AI?: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课堂引入部分,戴老师以科幻爱情电影《Her》为切入点,引发了同学们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关系的探讨。同学们围绕电影中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的影响展开讨论,进一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接着,郭博士从人工智能发展的两个方向展开分析,分别是基于规则和逻辑的“符号主义”以及依赖神经网络和数据驱动的“联结主义”,帮助同学们更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多样发展路径。

AI训练我们,还是我们控制AI?: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

接下来,戴老师和郭博士共同向同学们展示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和现实案例。戴老师通过“比利时男子被AI‘怂恿’自杀”和“机器人伤人事件”等案例,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失控型风险”;而郭博士则从“AI引发的隐私泄露”、“AI诈骗事件”以及“AI假新闻”三个案例出发,分析了AI可能带来的“社会型风险”。

结合这些风险,郭博士进一步阐述了AI快速进步带来的双面性:一方面,AI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推动医疗进步等;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隐私侵犯、失业风险以及安全隐患等挑战。因此,各国对AI治理高度重视,力图在促进AI发展的同时,确保其应用符合公共利益,不损害人类福祉。

“管”还是“松”?:人工智能的三大治理方向

在课堂的核心环节,戴老师首先引导同学们思考人工智能在当下可能面临的治理难题。紧接着,郭一帆博士则通过对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案例对比,介绍了当前三大主流治理方向:权力导向、安全导向和发展导向。随后,戴老师组织了小组讨论,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未来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可能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方向。同学们在交流中逐渐形成了对人工智能治理的多维理解,为其全球化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月之暗面”:明暗线上的人工智能

在课堂的总结环节,戴老师用西方神话中“月亮的圆缺影响人类行为”的比喻,阐释了人工智能的双面性。例如,赛亚人会在满月之夜失去理智变成巨猿,而玄幻小说中的狼人则会在月圆之时显露本相。戴老师借此提醒同学们,生产力的革新往往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迁和模式的调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同样伴随着“月之暗面”的潜在风险。在欣赏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隐患。郭一帆博士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强调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业。他鼓励同学们将课堂所学与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未来的创新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


本次双师授课不仅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的前沿问题,更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戴老师与郭一帆博士的带领下,同学们从历史、伦理到政策多个维度,系统审视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种多视角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启发他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为引领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稿:戴扬

摄图:袁知傲 戴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