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大数据学院

【防诈e课堂丨第14期】“保健”陷阱大揭秘:别让“神药”与“免费”掏空你的钱包


防范于心 反诈于行

警钟长鸣防诈骗 心存警惕保平安

大数据学院小e反诈课堂

开讲啦~

邀你共同

学习防诈小技巧~

【作案手法】

手段一:虚假功效宣传诈骗

①诈骗分子利用网络广告、电视购物、线下讲座等多种途径,大肆宣传普通保健品具有神奇的治疗功效,如能治愈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各种疑难杂症,专门针对患有慢性疾病或关注健康养生的中老年人群。

②通过虚构所谓“医学专家”、“患者康复案例”、“科研数据”等,增加产品可信度,让受害人相信该保健品可替代正规药物治疗疾病。

③以优惠活动、限量抢购等手段,诱导受害人购买高价保健品,且往往要求受害人一次性大量购买,声称可享受更多折扣或赠品。

手段二:免费体验陷阱诈骗

①在社区、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设置免费体验点,邀请过往路人尤其是老年人免费体验保健仪器或试用保健品。

②在体验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对受害人嘘寒问暖,获取其信任,并夸大体验效果,声称长期使用或服用可根治各种疾病,还能延年益寿。

③以办理会员可享受长期免费体验、专属折扣、优先购买新产品等特权为由,诱导受害人缴纳高额会员费,或者在受害人免费体验后,以产品已开封、为其专门定制等借口,强迫受害人购买已使用过的保健品或配套产品。

【真实案件】

【案例一】

唐山市张大爷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在观看电视购物节目时,看到一款声称能彻底治愈糖尿病的保健品广告。广告中一位“知名医学教授”详细介绍了该保健品的独特配方和神奇疗效,还展示了许多患者服用后的康复反馈。张大爷心动不已,拨打了广告中的订购电话,对方告知张大爷现正处于优惠活动期间,一次性购买6个疗程可享受五折优惠,且赠送价值数千元的养生礼品。张大爷为了治好糖尿病,毫不犹豫地花费15000元购买了6个疗程的保健品。然而,服用了几个月后,张大爷的糖尿病病情丝毫没有改善,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民警提醒】

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治疗疾病,切勿轻信保健品的夸大宣传。购买保健品应选择正规渠道,查看产品资质和批准文号,如有疑问可咨询相关监管部门或专业医生。

【案例二】

宣汉县李大妈在小区附近的商场被邀请到一个免费体验保健床垫的场所。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李大妈,让她在床垫上体验了半小时后,李大妈感觉身体确实轻松了一些。工作人员便开始向李大妈介绍该床垫采用了高科技材料,能改善睡眠、缓解关节疼痛、调节身体机能等多种功效,长期使用可预防多种老年疾病。接着,工作人员向李大妈推荐办理会员,称会员可免费使用该床垫一年,还能以优惠价格购买其他保健品。李大妈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缴纳了8000元会员费。但没过多久,李大妈发现该保健床垫与普通床垫并无太大区别,当她要求退款时,却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

【民警提醒】

面对免费体验活动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被商家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在涉及金钱交易时,一定要谨慎考虑,不要冲动消费,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在健康意识逐渐提高的今天,保健品诈骗却如影随形,给许多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虚假功效宣传诈骗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编造谎言骗取钱财;免费体验陷阱诈骗则通过情感拉拢和虚假效果展示,诱导消费者掉入消费陷阱。我们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不盲目相信夸大宣传,不轻易参与免费体验活动中的消费诱导,学会辨别保健品的真伪和功效,守护好自己的钱包和健康。

指导老师:李进 穆仕容 陈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