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于心 反诈于行
警钟长鸣防诈骗 心存警惕保平安
大数据学院小e反诈课堂
开讲啦~
邀你共同
学习防诈小技巧~


【诈骗手法】
手段一:网络刷单诈骗
(1) 抛出诱饵: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想轻松赚钱的心理,在校园论坛、兼职群或社交媒体上发布“足不出户、日赚斗金”“动动手指,月入过万”等极具诱惑性的刷单广告,吸引学生关注。
(2) 小利取信:初期会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刷单任务,如购买价格较低的虚拟商品,金额可能在几十元左右,并快速返还本金和小额佣金,让学生尝到甜头,放松警惕。
(3) 诱导深入:逐渐引导学生接更大金额的订单,声称佣金更高。
(4) 实施诈骗:当学生意识到可能被骗,要求退款时,诈骗分子会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最后拉黑学生,消失得无影无踪。
手段二:虚假兼职勤工诈骗
(1) 假冒企业招聘:诈骗者伪装成知名企业或正规单位的招聘人员,在校园发布虚假勤工俭学信息,如高薪兼职翻译、文案撰写等工作。
(2) 收取费用:以“入职手续费”“资料费”“服装费”等为由,要求学生缴纳费用。
(3) 窃取信息:在招聘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表格,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用于实施其他诈骗行为或贩卖个人信息获利。

【真实案件】
【案例一】
今年6月17日,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侦三大队接到辖区某大学毕业生宋某报案称:靳某、于某等人以解决工作为由骗走其21万元,要求查处。经民警初步调查,靳某称自己认识“内部人士”于某,可以帮宋某办理成为某国企正式员工,但需花费21万元。宋某信以为真,让母亲通过手机转账分两次将21万元转到靳某银行卡。后来宋某发现自己只是与该公司签订了劳务派遣合同,并未成为该企业正式员工。宋某向靳某和于某询问原因,对方均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诿,拒不退款。
【民警提醒】
求职“走捷径”“靠关系”不可取 !
假冒用人单位实施诈骗违法犯罪,严重扰乱市场管理秩序,社会影响恶劣,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广大求职者要警惕“内推”陷阱,个别中介机构或个人以推荐求职者进国企央企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进行诈骗,求职者千万不可抱着“走捷径”“靠关系”等心态,应通过正规招聘服务平台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用人单位官网进行求职。

【案例二】
求职者小周大学毕业后急切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经人介绍,在网上与A中介机构建立了联系。A机构称缴纳6.5万元中介费便可安排小周去B集团做销售,月薪2万元,提成另算。小周在A机构的网页上没有看到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当他询问情况时A机构搪塞说许可证正在办理中,肯定都是没问题的。碍于朋友情面,小周便没有再深究,很快与A机构签署了服务协议并支付了中介费。随后,A机构告知小周,B集团因故不招人了,安排小周去另一家C公司工作。小周入职C公司后,发现工资仅有4千元,日常工作压力非常大,还不给自己缴纳社保,与当初介绍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当小周想请A机构再介绍一份工作或退还中介费时,却发现已经联系不上该机构了。

【民警提醒】
求职者通过互联网或线下中介服务机构求职,应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合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定要查看其是否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最好选择诚信度高、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不要轻信中介机构的口头承诺,一定要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服务协议。一旦遇到“黑中介”,请及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若个人财物、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请保留好相关证据并立即报警。
【案例三】
刚毕业的小李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声称某大型企业高薪招聘技术工人,月薪可达 15000元以上,且工作轻松、福利优厚,还包吃包住。招聘信息上的企业看起来规模宏大且正规,小李心动不已并投递了简历。
很快,他就接到了自称是该企业招聘负责人的电话,对方告知他已被录用,但需要先到指定地点参加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培训费用由公司先行垫付,不过小李需要缴纳 2000 元的“培训保证金”,培训结束后会全额退还,并且这也是为了确保小李能够认真参加培训,不随意中途退出。小李觉得既然公司都这么有诚意,缴纳保证金也合理,便将钱转了过去。
到了所谓的培训地点,小李发现只是一个偏僻且简陋的小房间,仅有一位所谓的“培训老师”,培训内容也非常敷衍,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基础且过时的知识。几天后,培训老师又以购买培训教材、办理入职手续需要缴纳各种手续费等为由,让小李陆续转账共计 5000 元。
当小李开始对培训产生怀疑并要求退款时,之前联系的招聘负责人和培训老师都失去了联系,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原来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骗子利用求职者对高薪工作的渴望,虚构企业招聘信息,先以看似合理的理由收取各种费用,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让求职者遭受经济损失。
【民警提醒】
1.停止资金支付:一旦意识到可能是骗局,立刻停止向对方转账任何费用。如果是通过银行转账,马上拨打银行客服电话,说明情况,请求冻结转账或者尝试撤销交易。
2.保存证据:收集和保存所有与招工骗局相关的证据。这包括招聘信息的网页截图、短信聊天记录、电话通话记录、电子邮件往来等。
3.报警处理:尽快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携带好保存的证据,详细向警方说明被骗的整个过程,包括招工信息的来源、与骗子接触的细节、转账的金额和时间等。


指导老师:李进 雷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