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谭艳菲异科导师小组成员于5月7日下午在观云书院中庭开展了“师生共读《活着》,以文学之光照见生命韧性”的活动。通过文本细读、跨界对话与生命叙事,重温余华笔下“向死而生”的生存哲学,引发对苦难与希望的深刻思考。
在分享会上,胥颖同学剖析《活着》中福贵一家七口接连离世却“向死而生”的叙事张力。她指出,余华用解构了传统苦难叙事的救赎逻辑,却以福贵牵着老牛走向夕阳的背影,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活着”不是对苦难的麻木忍受,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如果福贵活在当代”展开脑洞:有人提出用短视频记录他的故事,有人建议开发以《活着》为蓝本的沉浸式戏剧。这场跨越文学、社会学与技术的讨论,让经典文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谭老师总结道:“《活着》不是一碗鸡汤,而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见苦难,更看见人在苦难中的光芒。希望这场读书会能成为一粒种子,让更多人在文字中找到直面生活的勇气。”
摄图:石丽蓉
撰稿:胥颖
编辑:张旭
初审:张旭
复审:张旭
终审:阙小梅
大数据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