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月亮与六便士》的价值愈发凸显,这部百年经典不仅是一部艺术朝圣的寓言,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理想的渴望与犹疑。2025年6月11日,大数据学院异科导师黄秋燕在瀛溪书院二楼很正式研讨室开展大咖阅读书籍分享会活动,2023级虚拟现实技术2-3班异科小组成员11名同学参加。

本次大咖阅读的分享人由刘乐同学分享,他讲述小说中,斯特里克兰德在40岁时突然放弃伦敦优渥的生活,抛妻弃子前往巴黎,只为实现内心深处对绘画的渴望。在巴黎,他穷困潦倒、饱受疾病折磨,画作无人问津,却始终不为外界所动,最终,他远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原始自然中完成了一系列惊世杰作,直至双目失明、病逝前仍坚持创作。斯特里克兰德的选择,恰如小说标题中的隐喻——“月亮”象征高悬的理想,“六便士”代表世俗的物质追求。他的故事让读者看到,当一个人为理想孤注一掷时,现实生活的安稳与责任将面临怎样的撕裂。
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既要承担社会责任,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勇敢追寻内心的呼唤。小说中,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象征着世俗价值观的坚守者,而斯特里克兰德则代表了理想主义的极端践行者。两者的对立,映射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困境:是安于现状,还是冒险一搏?

毛姆以冷静、克制的笔触,通过非线性叙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小说中,斯特里克兰德对艺术的执着,既是对物质文明的反抗,也是对现代婚姻、家庭生活的反思。最后,黄秋燕老师说,希望我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铭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和追求。
摄图:黄秋燕
撰稿:肖金香、李艳益
编辑:张旭
初审:张旭
复审:张旭
终审:阙小梅
大数据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