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沙退绿进,你我共行”绿染民勤青年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当地治沙基地,开展系列活动,团队采访当地老治沙人潘叔和麻哥、祥哥,像他们学习民勤治沙经验,和兰州交大团队交流治沙心得,下午基地各大高校团队在沙漠上合力铺开巨大国旗,夜晚还举办了篝火晚会,分享见闻。队员们以行动助力民勤发展,展现青年担当。

对话沙乡守护者,汲取青春动力
专访团队成员在民勤治沙基地,对基地负责人及直播运营麻哥和祥哥等治沙人展开专访。访谈中,麻哥分享了从跟着老治沙人学习固沙技术、摸索育苗方法,到参与直播推广治沙成果,一步步扎根下来,每一段经历都承载着对这片土地的执着。专访团队随后将问题转向祥哥,询问其在基地与其他治沙人共处时的难忘经历,祥哥娓娓道来,讲述了那些与同伴们并肩作战、共同应对挑战的过往,字里行间流露出治沙群体相互扶持的深厚情谊。而潘叔作为基地的资深治沙人,也在访谈中谈及与麻哥、祥哥等后辈一同治沙的经历,言语间满是对团队协作的感慨与对治沙事业传承的欣慰。团队成员在聆听中深切感受到治沙人的艰辛与奉献,治沙精神所蕴含的坚韧与担当,深深触动着在场每一个人,让大家对治沙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次专访不仅让团队近距离了解了治沙人的日常与初心,更在交流中拉近了与治沙群体的距离,为后续深入学习实践奠定了基础。


共话治沙坚守,齐助农产增收
午饭过后,团队邀请兰州交通大学学生代表围坐在民勤实践基地的帐篷内,开展了一场关乎治沙与助农的热谈。大家细数多日来的实践足迹:在治沙点随老乡学习用滴灌技术为梭梭林“解渴”,聆听老治沙人讲“三代人守一片林”的往事,谈及“沙退绿进”背后的坚守,大家听后纷纷点头,都感受到治沙人的艰辛,治沙精神在共鸣中愈发厚重。交谈昨天用“仲麟”哥账号直播卖瓜时段,屏幕上滚动的订单与“沙漠蜜瓜甜过初恋”的弹幕交织和两校学子交替值守直播间的默契配合,让单场销量成绩更显珍贵。此次交流显示,跨校分享治沙实践能深化对治沙精神的共鸣,而校际默契协作则为直播助农等实践增效,这正是青年联动服务乡村的鲜活路径。聊到联动合作,两校学子当即达成共识,计划携手助力民勤特色产业发展。这场午后座谈,让治沙精神与助农热情交融,也为两校联动赋能民勤特色产业埋下了伏笔。

齐绘团结画卷,共燃沙夜星火
下午,基地负责人策划了一场特别活动,一百余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子齐聚沙漠,共同在沙地上摆放一面巨大国旗,铺开在沙原上格外醒目。虽来自各地,志愿者团队们却配合默契,有人丈量间距,有人整理边角,有人调整形态,烈日下汗水浸湿衣衫,却挡不住齐心协力的热情。国旗摆好后,众人在周围整齐列队,镜头定格下这团结瞬间,团队还录制视频,“沙退绿进,你我共行,民勤,我们明年再见”的誓言响彻沙空。返回基地后,大家立刻投入红崖山水库墙绘筹备。负责项目的队员围坐桌旁,就构图各抒己见,细碎想法在热烈讨论中碰撞交融,筹备工作很快推进。晚上,我们邀请各高校团队共赴篝火晚会,火光中,大家畅谈治沙见闻与助农构想,欢声笑语温暖沙乡夜色。从沙地国旗凝聚的情谊到篝火夜话碰撞的智慧,皆是青春助力民勤发展的生动注脚,彰显着协作共赢的力量。


本次活动中,我们团队以多元行动践行“沙退绿进,你我共行”理念。从专访治沙人感受坚守初心,到跨校交流治沙实践,再到筹备红崖山墙绘,从下午沙漠共铺巨大国旗凝聚同心到夜晚篝火晚会畅叙情谊,每一步都凝聚着青春力量。活动既传承了治沙精神,更彰显了青年联动服务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让坚守与热情在沙乡大地上共同绽放。


撰稿:董俊南、胥鹏程、李嘉
摄图:刘霜、王浩
初审:陈美琪、陈安琪
复审:刘奕辰
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