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大数据学院

【大数据志愿】花果“4+N” | 一场来自民勤的治沙实践与思考

民勤,这片位于河西走廊的绿洲,曾是风沙肆虐的前线。在这里,每一株梭梭草的背后,都凝聚着人与沙漠抗争的汗水与智慧。2025年11月6日,大数据学院的学子们将这片“战场”的故事带回了校园。在綦河书院观涛·多功能报告厅的花果“4+N”培训会上,一段跨越3000公里的治沙实践,化作生动的影像与讲述,点燃了在场青年用科技守护绿色的信念之火。

绿动治沙:老坚守新玩法

分享会从一段跨越2400公里的治沙旅程讲起。首先,通过“说说”截图与纪录片,分享者生动再现了民勤治沙一线的真实场景。老一辈治沙人的坚毅与青年志愿者的活力,在“沙漠国旗”、“百人篝火”等经典场景中交织,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何为“坚守的力量”。随后,分享聚焦于治沙的创新实践。“助农直播”不仅带来了“产业甘甜”,更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径;“地球绿盾行动2030”与洪崖山水库艺术墙绘的故事,则展现了民勤如何从中国治沙的样本走向国际合作的舞台。这些案例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运用专业知识投身绿色事业的兴趣。

青春聚力:老情怀新作为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分享心得。一位来自民勤三下乡项目的同学分享了他的深刻体悟:“我亲眼见过,每一棵扎根沙漠的幼苗,都是治沙团队用汗水播撒的成果。这让我明白,‘三下乡’不是一次简单的实践,而是用汗水浇灌希望,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他动情回忆起第一次见到移通学院青协志愿者时的场景,从最初疑惑“志愿难道不是做一些小事吗”,到最终被深深触动,真正理解了奉献的意义。他的分享引发了全场强烈共鸣,掌声经久不息。多位学子表示,从中深刻体会到“志愿活动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热血同行”,并对奉献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未来将更主动地投身志愿服务。

本次交流会,不仅是一次经验的传递,更是一堂生动的“国之大者”思政课。从民勤的治沙样本出发,大数据学院的青年学子正试图用代码和算法,回应国家“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他们的探索证明,新时代的治沙事业,既需要梭梭草般的坚韧,也需要大数据般的精准。学院将继续深化花果“4+N”志愿服务体系,引导更多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注入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撰稿肖伶玫

图:陈洁羽

编辑:李卓洋

初审:朱芷萱 陈明燕

复审:汪鑫

终核:阙小梅

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