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志愿】“返家乡”专栏|家乡“答卷”放榜!表彰实践先锋

本次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计算机学院参加人数累计突破10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突破45000小时,共20余人被评为“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共11支团队被评为“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我院“月是故乡明”团队项目在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独揽“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项。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学院青年学子对于家乡建设都抱有满腔热血,放弃安逸的寒假时光,积极主动投身家乡建设,他们的热忱和担当,是这个冬天最温暖的光。

来自我院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小月同学,是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先进个人之一。 她本次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参与重庆市万州区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具体包括万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年会文艺表演以及万州春晚现场的执勤工作。在实践准备阶段,与重庆市万州区红十字会进行了沟通,了解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对于文艺表演的技术支持,她和团队提前学习了相关的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并准备了必要的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对于现场执勤的秩序维护,也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能够在突发情况下迅速做出反应。

问及此次实践活动感悟时,王小月同学表示,“我不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提高了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我将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也将积极推广志愿服务精神,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共同为社会做出贡献。”

“萤火π次方”团队是本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之一,他们团队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线上教学,为乡村学生提供丰富课程,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同时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实践能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传递温暖,将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理解基层治理复杂性,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为未来服务社会奠定基础。据了解,他们团队此次实践共持续20天,累计服务420小时。组织垃圾清理行动7次,覆盖5个片区,清理垃圾约200公斤;开展寒假作业辅导班,改善进行16次线上授课,每次约45分钟。课程涵盖文化、科普等学科。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活动进展顺利,团队协作高效,居民满意度达98%以上,社区环境与居民关系显著改善团队协作高。

团队负责人杨金刚同学表示,“此次实践感受到服务他人的幸福感,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到年轻人在文化传播中的责任,未来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升素养,服务大家。”

据“月是故乡明”项目负责人牟浩源同学介绍,“为了展现聚焦丰都厢坝乡村风貌、产业发展与人文特色,为家乡振兴助力。我们团队齐聚丰都,开展为期八天的宣传片拍摄。经素材汇总、精心制作,最终完成这部三分钟的《月是故乡明》宣传片,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关注,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丰都厢坝乡村振兴,让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此项目执行情况为共开展服务8次,参与志愿者共5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320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64小时。据了解此项目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为,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叙事,塑造了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文旅品牌,提升了当地在全国文旅市场的知名度。当地居民看到宣传片展示的家乡之美,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更积极参与文旅服务与文化传承,6位居民主动加入导游队伍,向外传播家乡文化。

2025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计算机学院青年学子积极踊跃报名参与,这群青年志愿者以无畏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为家乡发展注入鲜活力量,他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凝聚成家乡发展的坚实基石,他们值得称赞!!!

撰稿:李钊宇

摄图:李钊宇

编辑:甘思远

初审:杨婷

复审:张雄

终审:周俊

计算机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