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下午,瀛山书院小学二年级教室变身 “科技救援现场”。计算机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与 “1024 科技芯・AI 未来科普志愿服务专项支队” 携手13名志愿者,通过沉浸式科学实践,带领二年级学生探索电磁感应的奥秘。让学生在紧张的 “救援任务” 中理解科学原理,既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又点燃了探索科技为青少年科学启蒙注入实践动能。

“滴...系统检测到...电量剩余5%...警告!电量即将耗尽!”一阵急促的电子警报声在教室内响起,大屏幕上,AI机器人“小智”的虚拟形象不断闪烁,声音断断续续:“我是AI小智...被困在实验室...核心能源仅剩5%...需要立即救援!”。学生们瞬间屏息凝神,身着志愿服的“科学家”主持人随即宣布,需在30分钟内利用材料包中的齿轮组、线圈、磁铁等部件,制作简易发电机为其供电。

为让抽象的电磁感应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志愿者以动画视频为载体,将磁感线比作 “看不见的雨丝”,用 “灯光师与魔法棒” 形象比喻定子、转子功能,并通过 “大齿轮带动小齿轮” 演示转速与电流的关系。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惊叹:“原来电流是这样产生的!”紧张的氛围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兴趣,“救援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理论学习后,学生们 3 人一组展开 “手搓发电机” 挑战。教室内,“注意磁铁方向”“拧紧螺丝” 等协作指令不断,志愿者穿梭指导。20 分钟后,教室角落首盏灯泡亮起,随后更多欢呼声响起,“小智” 恢复活力,孩子们成功完成救援任务。

知识抢答环节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从电磁感应现象判断到 “荒岛发电” 的创意解答,学生踊跃参与,表现优异的小组获颁科技主题书签与徽章。“这场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电磁原理,更让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瀛山书院小学科学教师表示。重庆移通学院计算机学院指导老师补充道:“通过情景化实践,抽象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科普教育的价值所在。”

活动尾声,全体参与者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孩子们手持自制发电机的灿烂笑容。当科学知识跳出课本,当AI危机化为实践挑战,一场“手搓发电机”的救援行动,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科技的大门。未来,重庆移通学院计算机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将继续携手“1024科技芯·Al未来科普志愿服务专项支队”团队,以创新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助力青少年成长为未来的科技之星!
撰稿:肖宇航
摄图:张 旭 李诗琦 李尊利
编辑:刘云碧
初审:李钊宇
复审:田秋雨
终审:周靖鱼
计算机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