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计算机学院202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异科班级在张鑫淼老师的带领下,在南江书院博学悦享互动空间内开展本学期第二场大咖传记阅读活动。围绕《长期主义》与《任正非传》展开一场跨学科讨论。活动旨在通过拆解两本传记中的关键决策与财务数据,为同学们提供可落地的成长模型。

分享环节,黄俊龙同学首先展示亚马逊1997-2023年现金流曲线,指出公司在连续七年亏损期间仍保持研发投入占比11%以上的原因:把资源投入“不变量”——物流、数据与算法。代码只是工具,能用多久取决于能不能滚成复利:贝索斯把“长期”拆成90天节点,我照搬到专业学习——不再追一百个GitHub Repo,而是把“数据结构”设为飞轮核心:每90天用C++重写一次并跑通benchmark,把耗时和内存写进Notion;第三轮发现unordered_map在自定义哈希下速度提升32%,这微小但可验证的改进让我第一次感到“时间复利”真实存在,也理解了技术决策里“单向门/双向门”的含义:换库、换语言不可逆,先在小项目里AB测试,再决定要不要merge到main分支。长期主义不是坚持很久,而是持续做能叠加的小验证,让每一行代码都成为下一段代码的底座。

马素晨同学以时间轴方式回顾任正非创业节点:1987年注册资本2.1万元;1998年引入IPD流程,研发周期缩短30%;2012年建立“2012实验室”,预研费用占营收10%以上;2020年出售荣耀,回收现金约1000亿元,降低供应链风险。读完《任正非传》最大的感受是:把代码当成自己的产品,而不是面子。任正非说“自我批判是华为前进的燃料”,我就照做——每月挑一个自己写的旧模块,在宿舍公开“批斗”:把跑分、BUG数、代码复杂度全贴在白板上。第一次我的RPC框架被室友指出7处隐藏异常,脸确实红,但48小时内我重写了核心逻辑,性能提升一倍,覆盖率从62%飙到91%。那一刻我懂了:真正的成长不是“我很厉害”,而是“我敢拆自己的烂摊子”。别怕翻车,持续修BUG的人,才能把车开到最远的路。

此次大咖阅读活动是计算机学院异科导师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常规模块。南江书院将在10月下旬继续举办第三期,持续用传记拆解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可直接套用的思维工具。
撰稿:张鑫淼
摄图:马子瑜 
编辑:李瑛杰
初审:庞越
复审:张雄
终核:周俊
计算机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