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异科】139期|在苦难中汲取生命力量——记计算机学院大咖传记阅读活动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课余生活,激发同学们向名人大咖学习的热情,由202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班、4-6班的异科班导师——黎萍老师、焦梦玲老师组织的11月大咖传记阅读活动于2025年11月12日在贤者楼314教室举办。本次计算机学院大咖传记阅读活动由异科班第一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大咖传记的阅读分享。


活动伊始,汇报人潘鹏旭首先对《活着》的书籍与作者进行了介绍。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代表作家,文字风格冷峻克制却藏着对生命的温情关怀。《活着》创作于1992年,源于他对“人为何而活”的深度思考,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该书翻译语种超30种,全球销量突破千万册,读者覆盖各年龄层,还斩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国际大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杆之作。

随后,汇报人潘鹏旭深入剖析了《活着》的故事核心。主角福贵的人生轨迹跌宕起伏,从富家少爷沉迷赌博输光家产、父亲气急病逝,到被迫务农后,母亲病逝、儿子抽血致死、女儿难产亡故、妻子离世、女婿工伤去世、外孙噎亡等苦难接连降临,最终只剩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伴,在田野间平静生活。而这也揭示了“活着”的本质:不是追求财富、地位等外在标签,而是在失去一切后,依然保有面对生活的勇气,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无需依附于“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在经典片段解读环节,汇报人潘鹏旭选取了书中直击人心的文字,如“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并解析道,第一句点明全书核心,打破“为目标而活”的固有认知,强调生命本身的价值。还有“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用“撒满盐的月光”比喻丧子之痛,以平淡文字传递极致悲伤,体现余华“以冷写暖”的风格,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作品的文字魅力与情感张力。

在活动的最后,由异科班导师黎老师、焦老师分别对本次分享会进行了总结。两位老师提到本次的分享会准备得十分的充足,对汇报小组的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肯定,也希望其他的小组向他们学习。同时也指出了汇报过程中的问题,为之后即将进行大咖阅读分享的小组作出了要求。

此次《活着》阅读分享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对这部经典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从福贵的人生历程中汲取了面对苦难的勇气与力量,助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更从容、更坚定的态度拥抱生命的每一段旅程,在平凡与挫折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活着”的意义。


撰稿:税林、 王俊杰、 曹潞

摄影:杨胜前

编辑:黎萍、焦梦玲

初审:秦丽君

复审:周靖鱼

终审:周俊

计算机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