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自然也应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践行者。5月10号周三下午,信息安全学院软工7班异科导师徐晓带领班级同学,从学校出发,驱车16km,前往綦江古南中心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服务关爱活动。

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占地约一亩左右,左右两边是办公室,娱乐室和食堂,中间面对正大门是1栋3层楼高的宿舍,这便是今天所服务的敬老院。据杜院长介绍,这里住着70多位农村五保户,由于没有儿女赡养,所以政府就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在敬老院颐养天年,一日三餐和所有的就医丧葬等费用一律由政府买单。

初来乍到,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向老人们传递出喜气与祝福。代表兔年吉祥

的对联儿、窗花、小红灯笼,在他们的手中成为了装扮他们居住地的装饰品。虽说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粘贴灯笼,没有什么这方面的经验。但同学们是那么的认真专注,就像是马上要过春节,给自己家里粘贴灯笼一样尽心尽力。粘贴好灯笼之后,大家就在杜院长带领下,扛着人字梯,前往老人们的宿舍悬挂灯笼。来之前大家还担心宿舍里可能不好找到悬挂灯笼的地方。进了房间抬头一看才发现每个房间都有消防管道,于是杜院长找来细铁丝,杨致凌同学扶着人字梯负责安全,周秋江同学第一个自告奋勇,登上梯子,挂起了灯笼。一回生二回熟,挂了几个灯笼之后,周秋江同学已经是熟能生巧了。
看着男同学干的那么起劲儿,女同学也不甘示弱。在老师的鼓励下,刘迎莉同学和李欣同学也毫不怯懦地主动爬上梯子,一个一个的挂起了灯笼。很快,几个房间的灯笼都挂好了。徐老师注意到,在同学们悬挂灯笼的时候,坐在床上的老人一直仰着头看着同学们,眼光里充满着好奇、感激和欣喜,但愿在房间里悬挂的小小红灯笼能够给老人们枯燥的日常生活带来些许温暖和喜庆的气氛。



由于大部分老人年纪都在70岁以上,且一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还有个别的失能老人,出于对老人们安全的考虑,敬老院大门紧锁,没有特殊需要,所有的老人平时都不能走出敬老院。尽管敬老院的院坝里也有一些健身设施,也有个别老人在健身活动,但大部分老人都是坐在椅子上聊天,或者在院子里来回走动。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离,很少有人来到敬老院,所以当我们刚刚踏进敬老院的时候,老人们对同学们的到来很是惊奇,眼神中满是疑惑。但随着我们挂灯笼,贴窗花贴对联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老人们似乎慢慢儿明白了同学们在为他们所做的事情。眼光也由惊奇和疑惑,变成愉悦和笑容。


尽管他们没有多少人跟我们直接面对面沟通交流,但他们那充满善意和感激的笑容。也让我们深受感动。作为大学生,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尽管我们做的都是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我们却能真切的感受到这些敬老院的老人们是那么的感恩。
活动快结束时,杜院长把老人们招呼到一起,跟我们前来的老师和同学们拍了几张合影,老人们的笑意和善良都写在他们的脸上,也深深的印在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心里。爱老敬老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一个多小时之后很快就结束,杜院长殷勤地打开大门跟我们道别,连连招手,代老人们表示感谢。当我们的车子离开养老院一段距离之后,从后视镜里能看到,杜院长依然站在养老院大门口跟我们挥手告别。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大学生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务应尽的责任。我们信息安全学院软工七班会把古南中心敬老院作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不定期的前往敬老院为老人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当代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我们会把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继续坚持下去。
摄影:杨致凌,周秋江、刘迎莉、李欣
撰文:徐晓
指导老师:徐晓
供稿:信息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