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7点,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郝树静老师根据自己指导学院学生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的经验,在瀛溪书院开展了一场名为“如何获得新闻大赛奖项”的讲座,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研修班学生及信息安全学院软件工程5班异科班学生参加。

讲座中,郝老师分享了自己指导谭威和李玉莲两名同学,获得第十三届铁塔杯全国大学生新闻采写大赛一等奖的经验。讲座一开始,郝老师就展示了自己带着两名同学前往郑州领奖的图片,以及一路上的发生的趣事和经历,还遇上了新闻热点“夜骑开封”,也分享了自己这次到河南大学领奖的感受和感悟。
随后,郝老师以两位同学获奖作品为例,分别展示了作品的原稿和获奖的最终稿件,让大家分析改前和改后的对比。通过对比,现场同学们都认为,改前稿虽然文字和语言较为清晰,但是获奖的最终稿件更有逻辑,层层递进的结构更能吸引人看下去。

听完同学们的分享后,郝老师总结,这次获奖的通讯和非虚构作品,虽然修改稿明显成稿质量更高,但显然,其实两篇作品的文字较为朴实,是同学们保持文笔清晰就能达到的程度,稿件获奖的原因在于选材。如获一等奖的通讯作品《一元馒头的使命》,是从十几年如一日不涨价的馒头的视角,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社会价值。文章的最后一段中“同样的馒头,却要承担着不一样的角色,且永不涨价经营下去——这就是一元馒头的使命”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馒头背后的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从馒头的视角展现了重庆十几年来的城市变迁。

而另一篇非虚构获奖作品,郝老师认为,非虚构的要点在于通过一个小人物,展示社会一个群体的画像。她鼓励同学们,可以多观察,多记录,多挖掘自己身边的人物,多尝试写作。新闻写作的门槛并不高,只要语言利落,逻辑清晰,选取适当的细节提升可读性,就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最后,郝老师鼓励同学们保持写作的习惯,她认为,想要在写作领域深耕,同学们要培养阅读书记和文章的习惯,多记录自己觉得写的好的句子,在下笔之前理清思路,多和老师讨论,只要坚持,每个同学都有获奖的可能。
讲座的尾声,郝老师再次强调了新闻写作的真谛——真实、客观、深入、有温度、有社会价值。她鼓励学生们要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不断磨练自己的写作技巧,保持对文字的热爱。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郝树静
信息安全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