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智慧,揭示着知行合一的真谛,激励着青年将理想扎根乡土。2025年盛夏,重庆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的学子们带着专业所学与赤子之心,奔赴家乡的社区、企业、乡村,在服务中锤炼本领,在奉献中体悟担当。从台球俱乐部的服务前台到地产公司的直播镜头,从社保认证的窗口到村委档案室的灯火,他们用行动诠释“以青春之我,筑家乡之兴”的深刻内涵,让实践成为青春最厚重的注脚。
服务窗口:匠心织就温馨纽带
雍凯添同学在永川星爵台球俱乐部开展为期41天的前台实践。从开台系统操作到会员服务管理,他精准把控每项流程:独立接待顾客、处理开台结账、零误差完成每日账目核对。面对高峰期服务压力,他创新设计“需求速记表”,将顾客等候时长缩短。“品质始于点滴,用心成就完美”,这段经历让他懂得:前台不仅是业务窗口,更是传递家乡温情的桥梁。

社保认证:俯身为民守初心
罗富豪同学扎根铜梁区玉泉社区社保窗口22天。手把手指导老人操作智能手机,为90岁独居老人上门认证,累计完成600余例社保业务,处理40余起特殊案例。当老人紧握他的手连声道谢时,他真切感受到“每一次认证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托付”。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大厅秩序维护、档案整理、反诈骗宣传等工作,主动收集居民建议,反馈给社区优化流程。这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基层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颗愿意俯身倾听、切实为民解忧的真心。”


数字赋能:新媒体激活家乡经济
赵伟鑫同学在原平安家地产担任新媒体运营官30天。以专业赋能家乡地产行业:策划“直播带看房”活动3场,发布短视频15条、图文20篇,新增粉丝800人,推动17组客户实地到访。“镜头是工具,乡情是内核”,他将算法逻辑与家乡购房需求结合,让“云端看房”成为连接游子与故土的纽带。

乡村深耕:微光汇聚治理星河
闫晨静同学在临渭区庙王村村委会服务39天。累计整理200余份村民档案,录入150条电子数据,更走访30名老人、开设15堂儿童课堂。当她更新第10期村务公开栏时,村民的一句“大学生就是靠谱!”让她顿悟: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一页页档案、一次次走访的扎实耕耘中。


温情守护:点滴润泽社区家园
汪小渝同学用14天的实践精心绘制了一幅“社区服务全景图”:她不仅清理了绿化带中的隐藏垃圾,还巧妙设计了“垃圾分类大冒险”游戏,引导孩童们深入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为失独老人搭建了温馨的帮扶桥梁。最让她自豪的是,发明的“药品分装盒”被20余名老人采用。“改变始于微小,却终成星火”,她以创新巧思让服务直抵人心。那些曾被看作“小事”的付出,终在社区土壤里开出希望之花。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些青春身影在服务窗口绽放微笑,在数据屏幕前挥洒才智,在田间巷陌传递温暖。他们以专业为刃,剖解家乡发展难题;以奉献为火,点燃基层治理星灯。雍凯添在台球前台记录的每一笔账目,闫晨静在村委归档的每一份合同,赵伟鑫在直播间回复的每一个问题——当星火汇聚成炬,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正锻造出通往乡村振兴的坚实阶梯。
撰稿:吕星辉
摄图:雍凯添 赵伟鑫 罗富豪 闫晨静 汪小渝
初审:杨一帆 周天豪
复审:王兰馨 肖 琳
终审:尹金维
(重庆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