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乡村“一老一小”面临多重生命关怀困境,老人存在衰老认知不足、情感孤独等问题,留守儿童面临兴趣引导匮乏、性教育空白、社交障碍及家庭陪伴缺位难题,且社会服务与需求存在信息差、代际交流匮乏致传统文化传承堪忧。

为此,重庆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起“志”在春“生”营生命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拟从生理、心理、社会多维度改善“一老一小”现状、提升乡村生命教育水平。项目团队于2025年3月12日开启筹备工作,前期1751份问卷显示76%参与者仅“听说过”生命教育,指导老师王兰馨称其为预防成长困境的“心灵疫苗”,团队以“固定花生+流动花生”架构组建,寓意“向下扎根乡村、向上生长生命力量”,致力于为乡村播撒尊重与热爱生命的种子。

校内青年:以深度联结为基,厚植生命教育的沃土
青年是生命教育的传递者,其自身对生命关系的认知,是志愿服务的根基。“志”在春“生”营项目依托“固定花生+流动花生”的独特架构,为校内青年打造“抽枝联结”的成长空间,这里的“花生” 寓意“向下扎根乡村、向上生长生命力量”,让青年在互动中锚定服务初心。

在“探寻生命:洞察关系,开启人际觉察之旅”主题活动中,项目借助“镜像律动”与“群星不孤单”等互动环节,打破了青年之间的陌生与隔阂。大家在动作律动中放下拘谨,在故事分析中产生共鸣,疏离的个体逐渐靠近。随后的“人际星图”绘制环节,更让青年们清晰地看到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发现自己与陌生同学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有人意识到自身举动可能影响着周围人的情绪,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网络经角色扮演生动演绎,让青年们深刻理解到“生命并非孤岛”。

2025 年 5 月 30 日,丁山书院金牛座・书吧迎来了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生如夏花・灼灼其华”。“心愿巴士”载满了“花生们”对朝夕相处小天使的真挚祝福;“绿植认领”环节中,同学们接过绿植,既在日常中感受生命历程,也接过了延续生命教育的承诺。

最令人动容的是匿名守护关系的揭晓——当名字一一念出,现场被惊喜的欢呼声包围。“守护之旅驿站”送出的一封封信件,承载着“花生们”对彼此最真挚的期待,也让青年们在书写与传递中,将“尊重”、“关怀”等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内化为行动自觉。正如指导老师王兰馨所说:“志愿服务的前提,是学会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结。”校内活动让青年志愿者不仅掌握了与人沟通、建立信任的技巧,更在心中种下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种子,为他们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扎根乡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践行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志”在“春”生营教育关爱服务团也将“生命教育”的步伐踏出。2025年7月3日至8日,17名学生志愿者与2名指导教师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赴重庆市永川区陈食街道菜茵岩村及周边区域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乡村儿童:以多元赋能为径,照亮生命成长的航程
乡村儿童面临兴趣引导匮乏、安全认知薄弱等困境,“志”在春 “生”营项目依托“自然浸润+安全实训+心灵滋养”的多维模式,为孩子们铺就生命成长之路。

在“自然与艺术:感知生命差异之美”活动中,项目以“乐舞飞扬+自然拼图”为载体,让孩子在艺术中触摸生命独特性。“音乐课堂”上,志愿者分解动作,引导孩子从羞涩到自信,在律动中释放活力;“叶脉生趣”环节,孩子们用树叶、花瓣拼贴作品,志愿者引导观察差异,当有孩子说出“每片代表差异的树叶构成诗意画作”时,现场掌声雷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的感悟在分享中扎根心底。

针对安全认知不足的问题,项目通过“专项活动+多元形式”构建防护网络。“消防安全进农家”活动中,孩子们齐唱消防儿歌,在“电器着火处理”“逃生动作演示”中掌握技能;绘制家庭逃生路线图时,认真标注“安全宝藏点”与路径,同步提醒家长更换老化插线板;“实战演练”里,发烟罐模拟火灾场景,让孩子学会弯腰捂鼻穿越“烟雾迷宫”,应急能力在体验中提升。

性教育活动以绘本《我的身体很重要》为核心,志愿者引导孩子认识隐私部位,明确“不可随意展示”、“遭遇不合理要求,要勇敢说‘不’”;“不行不行,手部警报”等童趣歌谣与手势,将自护知识转化为行动记忆;“身体地图大解密”环节,志愿者扮演“器官”、孩子化身“寻宝者”,“肺像会呼吸的小海绵”等比喻,让孩子轻松理解身体构造,筑牢安全防线。


防溺水教育通过“科学实验、情景模拟、手工制作”让知识落地。“实验探秘”中,石头下沉、空瓶漂浮的对比,让孩子理解 “密度与沉浮”原理;“科普剧”演绎“无声溺水”场景,打破“溺水必呼救”误区教授正确施救方法;“巧手制作”环节,孩子与志愿者合作将空饮料瓶串联成应急漂浮包,在操作中掌握救生技能。这些活动让孩子在“看、做、演、练”中,既学会守护生命的技能,更懂得生命的珍贵。

乡村老人:以温情守护为光,温暖生命晚年的时光
乡村空巢老人面临衰老认知不足、情感孤独等问题,“志”在春 “生”营项目依托“健康关怀+代际互动+精神陪伴”的模式,为老人们送去生命的温暖。
“银龄康养”服务中,项目走进敬老院传递关怀。宣讲环节里,志愿者用通俗语言讲解“三高”预防与心理健康知识,“吃盐太多会让血压不听话”等表述让老人轻松理解;现场为老人检测血压、分发《银龄健康指南》,帮助老人正视衰老。“艾草解码”环节将养生与互动结合,志愿者以问题引发老人兴趣,手把手教老人制作艾草养生锤,填充艾草、缝制布套的过程中,敬老院里笑语不断,老人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养生方法,更在协作中感受温暖,驱散孤独。

“银龄绽艺”环节,一位老人唱起岁月老歌并翩翩起舞,志愿者轻声应和、鼓掌赞叹,老人感动之余坚持赠送蓝牙耳机致谢,志愿者婉拒但这份双向的温情却成为活动最珍贵的记忆。晨光中,志愿者倾听的侧脸与老人眼角的微光交织,勾勒出“青春伴夕阳”的温暖画卷。

这份由青年志愿者扛起的“生命之炬”,既照亮了乡村老人与儿童的生活日常,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有温度”的青春动能,它打破了城乡服务的信息壁垒,拉近了代际交流的情感距离,更让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在乡野间生根发芽。未来,当更多“向下扎根”的青春力量接续而来,当生命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将生长出更蓬勃的希望,每一个“一老一小”的生命,都将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撰稿:喻极豪 张雪燕
拍摄:李汶濠 吕星辉
初审:杨一帆 徐小迪
复审:王兰馨 肖 琳
终审:尹金维
(重庆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