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7点,新闻采写产业学院新学期第一课写作研讨课在綦河书院创客交流空间功能室正式开讲。郝树静老师以“瞬间与永恒,新闻采写中的看见与记录”为主题,与学院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写作意义与方法的深度对话,2024级软件工程5班部分异科班同学也参与了本次研讨课。

郝老师首先邀请多位同学分享暑假中最难忘的经历,并分享难忘的原因。同学们踊跃发言,庞梦同学讲述了在东溪古镇下乡活动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温暖互动,她的分享细节生动、情感真挚;蔡科徽同学则分享了在餐饮兼职中被热油烫伤却坚持工作的经历,暑假兼职了两个月的她赚了6000元。郝老师指出,这些平凡却充满温度的细节,正是新闻写作中最宝贵的素材:“写作的意义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真诚记录当下、捕捉那些打动人心的瞬间。”

郝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暑期经历。她说,7月,她带领学院同学前往天友乳业和地下之城防空洞火锅店开展研学采访,深入生产线、对话企业负责人,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此后,她独自前往青海、甘肃旅行,在草原、盐湖、雅丹地貌中感受自然辽阔,并将旅途见闻撰写成文,发表于媒体平台。她强调,写作不仅是技能的锻炼,更是对生命的沉淀与回望:“我希望大家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多年后再次翻阅这些文字,仿佛能重新触摸当时的自己,这就是在瞬间中捕捉永恒的力量。”

课程后半段,郝老师以杨怡凡同学撰写的关于“拉布布”盲盒现象的新闻评论初稿为例,引导大家探讨如何从社会热点中提炼观点、构建逻辑、深化主题。她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铁塔杯”“泰山杯”等新闻竞赛,在实践中提升采写能力。
郝树静老师曾在媒体工作8年,多次获得新闻奖项,她表示,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采写经历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在生活中用更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更真挚的笔触记录时代。
撰稿:简诗雨
摄图:简诗雨
编辑:秦连键
复审:罗美琪
终审:郑慧娟
信息安全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