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信息安全学院

【信安异科】以《腾讯传》为媒悟成长之道:2024级软件工程11-12班开展9月大咖阅读分享会

为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企业发展历程中汲取专业成长与职业奋进的力量,异科导师文蓓蓓于9月17日下午在南江书院 2024 级软件工程11-12班同学开展《腾讯传》大咖阅读分享会,以书籍为纽带搭建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的桥梁,助力新生在专业启蒙阶段树立清晰目标。

本次《腾讯传》大咖阅读活动启动前,文蓓蓓老师向每位参与者提前发放了乐高积木套装。这一精心设计的环节,旨在让大家通过亲手拼搭乐高的过程,直观感受企业创始者们在探索之路上,于试错中逐步前行、在调整中坚定迈进的创业精神。


异科导师文蓓蓓围绕《腾讯传》中最具代表性的发展节点展开深度解读,同时穿插分享书中记录的马化腾及腾讯团队的经典理念。从1998年腾讯初创时,马化腾带领团队在深圳华强北小办公室里研发OICQ的初心坚守,到早期面对“有流量无盈利”困境时,团队尝试会员服务、广告投放等多种模式的探索,再到“3Q 大战”后腾讯转向“开放平台”战略,通过投资合作、开放 API 接口构建数字生态的创新实践,导师紧密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特点,提炼出“技术敏锐度”“逆境韧性”“生态协作思维”三大核心启示。她着重强调,腾讯从“小企鹅”成长为行业巨头的过程,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成长路径高度契合,鼓励同学们思考如何将书中的企业发展智慧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融入未来的职业规划中。

在解读结束后,为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腾讯发展与专业关联的思考,文蓓蓓导师还特别设计了一场关于“腾讯业务认知”的线上小调查。调查通过会议平台的互动问卷功能开展,问题涵盖腾讯核心业务板块识别、常用产品背后的技术逻辑、腾讯在云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等多个维度。同学们积极参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问卷填写。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同学对腾讯的社交(如微信、QQ)、游戏(如《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C端业务较为熟悉,但对腾讯云、企业微信、腾讯文档等B端业务及技术布局的了解相对有限;部分同学能说出常用产品的功能特点,却对产品研发背后的软件工程逻辑缺乏深入认知。针对这一情况,文蓓蓓导师结合《腾讯传》中对腾讯业务拓展的记载,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细致分析:“大家熟悉的社交、游戏产品,其实是腾讯技术落地的‘前端窗口’,而支撑这些产品稳定运行的,是后端庞大的服务器架构、数据处理系统与软件工程体系。比如微信的消息即时传输、游戏的高并发处理,都离不开软件工程专业涉及的编程技术、算法优化与系统设计。这次调查不是为了检验对错,而是希望大家明白,我们看到的企业产品,背后藏着大量与专业相关的技术逻辑,这也是我们学习软件工程的意义所在。”这番分析让同学们对专业与企业业务的关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后续的学生分享环节做好了铺垫。


在学生分享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结合自身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认知,分享阅读《腾讯传》的深刻感悟。裴康飞同学结合自身专业学习经历谈到,书中记录的腾讯早期研发OICQ时的细节让他深受触动 —— 团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反复优化软件功能以提升用户体验,哪怕是一个弹窗设计、一次消息传输速度的提升,都投入大量精力。他坦言,自己在近期的编程练习中,常因急于完成任务而忽视代码的优化与细节处理,腾讯团队对技术的严谨态度让他意识到,优秀的软件产品源于对每一个细节的打磨,未来他会在编程学习中更加注重代码的规范性与功能的完善性。

韦飒飒同学从更宏观的行业视角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提到,书中记录的腾讯在短视频时代面对抖音冲击时,快速推出视频号并不断迭代升级的案例,让看到互联网企业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把握。认为,软件工程领域技术更新迭代迅速,作为该专业学生,必须像腾讯团队一样保持对新技术、新趋势的关注,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主动了解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发展,不断拓宽专业视野,才能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动。三位同学的分享引发了其他同学的强烈共鸣,线上评论区互动频繁,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在思想的碰撞中,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腾讯传》内容的理解,也收获了贴合自身专业的成长启示。

此次《腾讯传》阅读分享会,不仅为学生学习生活增添了丰富色彩,更以腾讯这一互联网巨头的发展历程为样本,为软件工程专业学子搭建了理论认知与行业实践衔接的平台。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腾讯团队为榜样,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夯实技术基础、培养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为未来投身科技领域、参与软件研发积蓄力量,努力成长为兼具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软件工程人才。


撰稿:文蓓蓓

摄图:文蓓蓓、赖兴红

编辑:秦连键

复审:罗美琪

终审:郑慧娟

信息安全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