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信息安全学院

【信安异科】“破冰暖遇,初启同行”——信息安全学院物联网工程3班开展全生异科导师见面会

自第五批全生异科导师正式聘用以来,各位异科导师主动对接所指导班级,以“拉近距离、倾听需求”为核心,用多元形式搭建师生沟通桥梁。2025年11月12日上午10点,异科导师王红堂老师,与信息安全学院2025级物联网工程3班的36名新生齐聚勤者楼312教室,共同开展以“破冰暖遇,初启同行”为主题的全生异科导师见面会。作为师生间的首次正式交流,本次见面会聚焦“认识彼此、传递温暖”,在轻松互动中筑牢信任根基,为后续跨学科育人工作埋下温暖伏笔。


初见破冰:用“生活化交流”消弭陌生感

上午10点,见面会在柔和的氛围中开启。王红堂老师没有急于介绍专业或学业相关内容,而是以“朋友式”的开场白拉近距离:“今天咱们不谈课本、不聊专业,就像认识新朋友一样,聊聊生活里的小事。”随后,他从自己的日常爱好——摄影与徒步说起,分享了徒步途中记录的自然风光、用镜头捕捉的生活细节,还展示了几张自己拍摄的校园秋景照片,瞬间让现场氛围变得松弛。

紧接着,王老师设计了“我的‘小标签’”互动环节:每位同学只需分享两个“非专业”标签,比如家乡的特色美食、最擅长的生活技能、最近追的一部纪录片,或是对大学生活的一个小期待。36名同学从最初的略显拘谨,到逐渐敞开心扉——有人分享自己手工制作皮具的小爱好,还有人说起希望在大学学会弹吉他的小目标。同学们笑着说:“本来以为老师会问专业问题,没想到聊的都是这么轻松的话题,感觉一下子不紧张了!”在近40分钟的交流中,师生间的陌生感逐渐消散,教室里满是笑声与轻松的交谈声。


理念轻谈:用“小故事”传递育人温度

破冰环节后,王红堂老师围绕“全生异科导师制”,以“陪伴者”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这一制度的理解,没有刻意解读制度内涵,而是通过两个小故事展开:一个是往届学生因不适应集体生活,通过与异科导师聊天逐渐调整心态的经历;

“其实异科导师就像你们大学的‘知心哥哥’,不用总想着要聊专业、谈学习,无论是想家了、和室友有小矛盾了,还是不知道周末该去参加什么活动,都可以找我聊聊。”王老师特别强调,后续的交流不会以“专业指导”为首要目的,而是会根据大家的需求,组织一起逛校园、分享书单、开展趣味团建等活动,“先成为能轻松聊天的朋友,再慢慢一起探索成长的方向。”这番话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异科导师制的温暖,不少同学当场就主动添加了王老师的微信。


答疑互动:聚焦“生活与成长”的小困惑

在答疑环节,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多集中在生活适应、校园资源利用等非专业领域。有人问“学校食堂哪个窗口的饭菜性价比高”,王老师结合自己的用餐体验,推荐了几个口味好、价格实惠的窗口,还提醒大家“食堂三楼有轻食窗口,想控制饮食的同学可以试试”;有人困惑“周末想学习但不知道去哪里,图书馆总是满座”,他便分享了教学楼自习室的开放时间、书院阅览室的预约方式,还建议“如果喜欢安静,也可以去校园里的咖啡书屋,环境很舒服”;还有同学担心“刚上大学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总觉得很迷茫”,王老师则以“列简单清单”的方法为例,建议大家每天睡前花5分钟写下第二天要做的3件小事,“不用追求完美,先从把小事做好开始,慢慢就会找到节奏。”

对于同学们的每一个小疑问,王老师都耐心解答,没有回避“琐碎”的问题,反而用细致的回应让大家感受到被重视。“原来老师也会关注这些‘小事’,感觉很亲切。”提问的李同学在得到回答后笑着说。


“一次有趣的活动”,“等到期末再翻来看,就能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成长了很多。”“第一次见面没有聊专业,反而觉得更舒服了,很期待之后和老师的小聚!”见面会结束后,班长殷贞尔兰代表班级向王老师表达了感谢。这场以“温暖陪伴”为核心的见面会,让36名新生在初入大学的阶段,感受到了来自异科导师的关怀。未来,王红堂老师将继续以“朋友式”的陪伴,与同学们一起探索大学生活的美好,助力大家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适应新环境、收获新成长。

摄图:殷贞尔兰杨武郑

撰稿:王红堂

初审:王红堂

复审:杨佳燕

终审:郑慧娟

信息安全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