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飞速闯入我们的生活,网络诈骗就像变魔术一样,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大学生们,作为社会的活力担当,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性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钱包。此次调查,咱们就是要摸清大学生们对网络诈骗的“底细”——他们知道多少,又能防住多少。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诈意识、对策分析
一、调研概述
①调查对象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师生
②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③调查目的
本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知现状、防范意识等,为制定针对性的防诈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④调查内容
近年来,诈骗案件在身边发生的次数数不胜数,因此本学院进行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由22个问题组成,涉及电信网络诈骗方式、诈骗途径、被诈骗原因、防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问卷中的问题均提供选项,依据选项关联性进行题目的跳转。
二、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有效样本2193份,下面是详细的数据分析:
1.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学生会权益女生部将本次调研问卷的重点对象定位在校大学生,共2121人,占比高达96.71%。

2. 聚焦大学生在反诈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即接触疑似诈骗情况后打消怀疑、放松警惕的具体原因。数据显示,盲目相信自己不会被骗、被诈骗人员洗脑以及认为诈骗人员手段高明这三个原因的占比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分别为50%、39%和50%。

3. 为更好地了解同学们遭遇诈骗后的行为反应。问卷数据清晰地呈现出大学生被骗后不向辅导员和家人透露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被诈骗后的心理负担大、被诈骗的金额较小、盲目独立等。

4. 从数据可见,大学生意识到被骗的时机丰富多样,网络诈骗的方式随机多变,其中在网络上看到类似案例以54%的高占比凸显出网络信息在反诈骗认知中的关键作用。不想学退费被拉黑、家人朋友提醒均占36%,表明他人提醒对被诈骗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

5. 诈骗类型多种多样,无孔不入,刷单返利类诈骗、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虚假购物服务类、冒充领导熟人类、网络游戏产品以及虚假交易、婚恋、交友类诈骗占比较高,反诈教育中可以着重对这部分诈骗类型作识别教育,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6.调研结果显示,82%的同学参加过学院举办的反诈宣传活动,这表明学院在反诈宣传方面已有一定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但是还存在少部分同学表示未参加,说明学院的反诈宣传还是存在一定的盲区。

7.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宣传资料是最受欢迎的反诈工作方式,能够直接、有效地将反诈信息传达给学生,提高他们的警惕性。

8.组织志愿者活动、推广使用反诈软件以及在公共场所设置提示标识等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反诈意识,还可以有效减少学生被诈骗的次数,降低受骗风险。

9.建立健全预警监测机制,加强反诈骗常识普及,搭建教育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宣传等途径被认为是做好反诈教育的关键措施,可将这些措施纳入学院反诈工作体系中,进一步做深做实反诈教育。

10.90%的同学正确知晓国家反电信诈骗专用电话,可见学生对国家反电信诈骗专用电话的认知度较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普及。

11.建立反欺诈宣传联系人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推动、“无诈班级”创建评选活动等都是被学生认可的较有效的防诈教育措施,同时,学院还应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防诈教育方法,制定更全面的防诈教育工作体系。
三、应对策略
1.强化多部门合作,多方位预防电信诈骗
(1)发动专业课老师的力量,鼓励老师通过课间休息时间向学生宣传预防网络诈骗知识,宿管老师可以定期走入学生寝室,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2)“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公安民警、法律专家进校开展专题宣讲,提高大学生反诈意识;定期给辅导员等从事预防诈骗工作的老师开展专题培训,提高高校反电诈工作队伍的能力。
2.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校园广播、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做网络诈骗案例播报,营造浓厚的反诈氛围。
3.开展反诈课程学习
(1)将反诈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习反诈课程,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测试和考试,确保反诈知识入脑入心。
(2)理论+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反诈知识竞赛、微视频征集等活动,通过比赛加深理解和记忆。
4.强化日常管理
(1)辅导员老师定期走访宿舍、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2)全员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定期检查使用情况,确保反诈软件能够发挥预警作用。
5.家校合作共防
(1)定期与家长沟通,通报网络诈骗形势和防范措施,提醒家长加强与子女的联系。
(2)通过家校联系群、家访等形式,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防范网络诈骗。
6.完善奖惩机制
(1)对反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发挥榜样力量。
(2)对参与网络诈骗活动的学生依照校规校纪进行处理,并加强警示教育,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总结与讨论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高频群体,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财产安全。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诈骗有所警觉,但仍有不部分新型诈骗手段识别能力不足、防范技巧欠缺等问题。具体来说,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类型和手段了解不够全面,容易轻信陌生人的信息,缺乏防范技巧。遭遇诈骗后,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容易陷入骗局。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曾遭遇过网络诈骗,被诈骗类型主要涉及购物诈骗、冒充熟人诈骗、兼职诈骗、虚假投资诈骗等。对此,学院可设计更加全面有效的一揽子计划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开展防范技巧培训、定期开展被诈骗后应对措施教育等,为大家的网络生活加个“超级护盾”,让骗子无机可乘,保障大家的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撰稿:唐容容
供图: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团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