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小信说反诈|第3期:冒充熟人诈骗“识破伪装,守护真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总用各种花招让我们防不胜防,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我们特别推出了反诈系列活动。本期则是反诈提醒之冒充熟人诈骗识破伪装,守护真心

诈骗无孔不入,防范从我做起。家校携手,筑起安全防线!请家长师生一起来看!!!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诈骗,无论是陌生人,诈骗犯还是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有可能成为诈骗你的那个人。冒充熟人诈骗是一种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诈骗者通常会使用各种手段来模仿你认识的人,以此来获取你的信任并骗取财物。

诈骗手法揭秘伪装背后的阴谋

你是否收到过“老朋友”突然发来的消息,要求紧急转账?小心,这可能是诈骗分子的新伎俩!
1、冒充亲友求助:不法分子通过盗取或伪造社交媒体账号,冒充你的亲朋好友借钱或要求转账。

2、紧急求助:以紧急情况为由,制造紧急氛围,请求你立即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让你在慌乱中做出错误判断

3、情感绑架:模仿熟人语气,利用你对熟人的信任和关心,利用你的同情心和不愿拒绝的心理让你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匆忙行动。  

冒充熟人诈骗:骗局的沉重代价】

1.经济损失

冒充熟人诈骗最直接的影响是受害者的经济损失。诈骗分子通过盗取或伪造社交账号,冒充受害者的亲友或同事,以各种理由要求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一旦受害者上当受骗,往往面临资金被盗、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例如,在某些案例中,受害者被骗取的金额高达数万元,甚至更多。这些经济损失不仅给受害者个人带来困扰,还可能影响其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2.信任危机

冒充熟人诈骗还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数字化社交中,人们往往通过社交账号与亲友保持联系。然而,当诈骗分子冒充亲友进行诈骗时,受害者的信任体系就会受到严重冲击。他们开始怀疑社交账号的真实性,对亲友的信息产生疑虑,甚至对整个社交环境失去信任。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可能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法律后果

冒充熟人诈骗是一种违法行为,诈骗分子将面临法律的严惩。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处罚。若诈骗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还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此外,诈骗分子还可能被追缴违法所得,并退赔给受害者。这些法律后果不仅是对诈骗分子的惩罚,也是对潜在犯罪者的警示。

防范措施:筑起反诈的坚固防线

1、核实身份是关键:在转账之前,一定要通过其他渠道核实对方的身份。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电话确认或询问一些只有你们之间才知道的秘密信息来验证。

2、警惕异常信息:如果收到来自亲友的异常求助信息,如突然要求大额转账或语气与平时不符,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3、保护个人信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泄露给陌生人,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4、及时报警求助: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遭遇了诈骗,要立即报警,并向警方提供尽可能多的线索,以便警方及时介入调查。

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社交环境,我们需要加强反诈宣传和教育。通过社交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反诈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身边的人积极参与反诈行动,共同抵制和揭露诈骗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当发现亲友可能遭遇诈骗时,我们要及时提醒并帮助他们识破伪装,共同守护我们的真心和财产安全。

撰稿:刘航宇 揭亚希

供图:来源于网络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学生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