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小信说反诈】第14期:守护个人信息,远离诈骗陷阱

在信息洪流的时代,个人信息宛如珍贵的宝藏,然而,它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泄露风险。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警觉起来,全力构筑坚固的信息安全防线。

近期,发生了多起令人痛心的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有的同学在参与网络兼职时,因轻信所谓“中介”,将身份证号、手机号和银行卡号拱手相让,不久后便遭受经济损失;还有的同学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分享生活点滴,家庭住址等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而遭遇冒充公检法的诈骗,辛苦积攒的财物被骗一空。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我们,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极其严重。

诈骗分子的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网络兼职诈骗:以轻松赚取高额报酬为诱饵,要求学生先缴纳保证金、培训费等各种费用,或者收集学生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牟利。一旦学生转账,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分子冒充警察、检察官或法官等执法人员,通过电话告知学生涉嫌违法犯罪,需要配合调查,以“资金清查”“洗脱嫌疑”等理由诱导学生将资金转移至所谓的“安全账户”,实则是诈骗分子的收款账户。

虚假中奖诈骗:发送中奖信息,声称学生中了大奖,需要先缴纳手续费、税费等才能领取奖金。学生若轻信并汇款,就会遭受损失。

网络贷款诈骗:利用学生可能面临的经济压力,以低息、无抵押、快速放款等为幌子,吸引学生贷款。在贷款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学生缴纳解冻费、验证费等,诈骗学生钱财。

面对这些风险,大学生应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呢?

强化隐私意识: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时刻保持警惕,不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或 APP 上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像在一些来历不明的问卷调查或抽奖活动中,坚决拒绝提供个人资料。

规范网络行为:在社交平台上,仔细设置隐私权限,仅向信任的人公开必要信息。避免发布包含个人详细信息的内容,如家庭住址、行踪轨迹等。同时,谨慎对待陌生人发来的链接和文件,不轻易点击和下载,以防恶意软件窃取个人信息。

慎用公共网络:在使用公共 Wi-Fi 时,尽量避免进行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操作,如网上银行转账、登录重要账号等。若必须使用,可借助虚拟专用网络(VPN)来加密网络连接,增加安全性。

妥善处理旧物:在处理废旧电子产品、纸张文件等物品时,要确保其中的个人信息已被彻底删除或销毁。例如,旧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前应多次覆盖写入无用数据,纸质文件则应进行粉碎处理。

同学们,为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以下这些防诈骗小贴士,一定要牢记!

谨慎处理个人信息,不轻易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重要资料。

面对网络上的中奖、贷款、兼职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先交钱或提供信息的都是坑。

设置好社交媒体隐私权限,不随意点击陌生人链接或下载不明附件。

电脑装杀毒软件,手机用正规应用,开启安全防护。

公共 Wi-Fi 有风险,涉及金钱交易要避开。

学习法律法规,遇到问题及时向学校或警方求助。

不同账户不同密码,定期更新,别用简单密码。

接到可疑电话,冷静核实,别被忽悠转账或泄密。

积极参加安全教育活动,提升防范意识。

记住,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警!让我们一起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畅享安全校园生活。

撰稿:陈兴洲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学生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