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点燃同学们探索桥梁工程领域的热情火花,强化其实践创新与团队协作的素养能力,为桥梁工程行业储备未来栋梁之材,第七届“造物杯”应用技能竞赛系列之“智造诣”桥梁设计大赛初赛,于4月11日14:30在古剑书院含光报告厅开展。本次赛事荣幸地邀请到了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工程教研室骨干教师张红老师、孙亚茜老师,以及学院社团板块指导老师李巧莹老师,亲临现场为参赛选手提供专业而细致的指导。参赛团队以重庆地区已建成的标志性桥梁为蓝本,运用手绘、专业绘图软件及三维建模软件等多元工具,巧妙地将桥梁的力学之美与艺术之韵融为一体,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在答辩现场,参赛选手们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以自信从容的姿态进行陈述。各团队借助精心制作的PPT、直观形象的模型等多元展示手段,将各自独特的设计理念娓娓道来。有的团队着眼于桥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以精妙构思让桥梁与周边景致相得益彰,仿佛桥梁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有的团队着重强调桥梁的稳固基石与耐久特质,从结构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入手,确保桥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为安全出行保驾护航;还有的团队大胆追求智能化创新,将当下前沿的科技元素巧妙融入桥梁设计之中,为传统桥梁赋予了新的活力与智慧。在阐述过程中,选手们不仅对作品的整体亮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更围绕实用性、创新性、安全性等核心维度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说明。他们紧密结合现实需求,对桥梁的通行效率、抗震能力、长期维护成本等关键指标进行了全方位考量。从交通流量的科学预测,到抗震设计的前沿技术应用,再到维护成本的经济性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选手们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实践能力。

透过此次参赛项目,我们能够清晰洞察到,参赛者们不仅在专业知识的汲取上成果斐然,系统掌握了桥梁领域的基本构造知识、精妙设计原理以及实用施工方法,更展现出卓越的学术钻研精神,能够从科学的深度与广度出发,精准且深入地剖析不同桥梁技术的内在特质与显著差异。这一系列的学习与探索过程,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他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知识宝库,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边界与思维视野。与此同时,这些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如同坚实的地基,为他们的作品设计构筑起了稳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助力他们在桥梁设计的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学生观众们的反响堪称热烈非凡!每当选手在台上分享设计中的独特创意与精妙构思时,观众席瞬间便会被如雷般的掌声与惊叹声所淹没。学生们难掩兴奋之情,纷纷感慨这些设计简直令人眼前焕然一新,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原来桥梁设计竟能如此妙趣横生、创意无限。在尽情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桥梁知识,对桥梁工程领域也有了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更有不少观众激动地表示,目睹了参赛选手们的精彩作品与激情演讲后,他们对未来的桥梁设计师满怀憧憬与期待,内心深处悄然萌生出成为其中一员的强烈愿望,渴望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中一展身手。

在本次大赛严谨有序的评审环节中,评委团秉持着高度负责、专业严谨的态度,对每一件参赛作品展开了细致入微、全面深入的评审。他们不仅以敏锐的洞察力关注作品所展现出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价值,更将评审重点聚焦于作品在桥梁结构设计合理性、力学分析精准度、施工工艺可行性等核心专业领域的表现。我院骨干教师张红老师在竞赛总结发言环节中,对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同学们能够紧密围绕实际需求,大胆提出新颖独特的设计理念,充分彰显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深厚的学术功底。尤为可贵的是,同学们在设计过程中,对桥梁的结构安全保障、施工可行性方案以及后期维护便利性等诸多关键因素,都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考量。张红老师还特别强调,众多参赛团队在团队协作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携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设计难题,共同为作品的完美呈现付出了辛勤努力。在作品的细节处理上,同学们更是展现出了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最后,张红老师满怀期望地鼓励同学们,要始终保持对桥梁工程的炽热热爱与不懈追求,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桥梁工程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桥梁设计大赛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学生群体中激起了层层热烈的涟漪。它不仅如同一把火炬,成功点燃了学生们对桥梁工程的无限热情,更似一座创意的熔炉,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与此同时,大赛也如同一双慧眼,为学校挖掘出了一批极具潜力的设计人才,为桥梁工程领域的人才储备注入了新的活力。


撰稿:成肖琴
摄影:黄竟熠、王海霜
编辑:石烨
复审:田园园
终核:张倩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学生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