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广袤大地曾被漫漫黄沙肆意涂抹,贫瘠与荒芜交织成一幅严酷画卷,恶劣生态如沉重枷锁,让当地百姓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然而,在这片看似被大自然遗忘的角落,一抹充满希望的绿色正顽强生长。甘肃民勤,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界处,生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但有这样一位95后青年仲麟,他毅然舍弃城市的繁华与机遇,以青春为笔、热血为墨,返乡投身治沙大业,在这片“死亡之海”上,奋力书写着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

沙粒与根脉:一个民勤青年的返乡宣言
仲麟是土生土长的民勤人,儿时频繁肆虐的沙尘暴,在他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家里桌上常落的沙土,是他童年对家乡环境最直观的感受。他也曾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向往,渴望走出这片被风沙笼罩的土地,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然而,当真正站在离乡的岔路口,内心对家乡的眷恋却如汹涌的潮水,将他紧紧包围,让他难以割舍。父辈们农闲时自发种树、默默坚守的身影,如同一束光,穿透了他内心的迷茫。他坚信,读书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更有力量地建设家乡。于是,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民勤,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这片荒芜的沙漠上,踏上了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治沙之路,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微光与年轮:一份治沙路上的十年之约
在治沙事业艰难起步的阶段,知晓并投身其中的人寥寥无几,仲麟时常深陷孤寂之中,内心也时不时泛起自我怀疑的涟漪,不知自己能否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坚持下去。不过,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洒下希望的种子。一对志愿者夫妇的出现,宛如黑暗中的明灯,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第一年,夫妻俩带着孩子来到这片荒漠种树,孩子学得格外认真,休息时还会凑到树苗旁,轻声细语地鼓励它们快快长大。第二年,他们如约前来,孩子带来了一幅画,上面画着去年种下的梭梭树,还和仲麟定下了一个温暖而坚定的10年之约——每年都来,一起见证树木茁壮成长、沙漠渐渐变绿。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温暖的陪伴,如同春风化雨,让仲麟更加坚信治沙的意义,也赋予了他无畏前行、继续逐梦的磅礴力量。

镜头与绿洲:一群追沙人的青春集结号
治沙,是一场无声却漫长而艰巨的持久战。在这片被风沙肆虐侵蚀的土地上,单凭个人的力量,无疑如蚍蜉撼树,难以扭转乾坤。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仲麟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账号“小仲-沙漠变绿洲”。他化身执着的记录者,手持镜头,将植树治沙的每个环节都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从挖坑、栽苗到浇水、养护,他一边操作,一边科普种树知识:“治沙不只是种树,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的视频如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许多人被他的故事打动,留言表达支持与鼓励。2024年,纪实综艺《种地吧》将镜头对准民勤。节目中,十位少年与村民并肩作战,一周内种下18万棵梭梭树,让“梭梭固沙”从理论变为现实。节目播出后,“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呼声高涨,弹幕满是“我要去种树”,治沙从抽象概念化为大众可参与的行动。受节目感召,2025年春天,志愿者如潮水般从全国各地涌向民勤。如今,治沙队伍中汇聚了一股青春多元的新力量。高校志愿者踊跃加入,他们朝气蓬勃,学习能力强,迅速掌握种树技巧,让治沙工作高效有序。他们以热情与信念相互感染,汇聚成强大动力,让荒芜沙漠绽放出勃勃生机与绿色希望。


绿潮与愿景:一位治沙者的未来图谱
谈及未来,仲麟眼中闪烁着炽热光芒。他期望进一步扩大治沙范围,每年带领大家种下更多树苗,让象征希望与生命的绿色,如汹涌浪潮般在沙漠中不断蔓延、拓展,直至征服广袤沙海。他深知,治沙事业离不开众多志愿者的支持,所以还需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为志愿者提供更优质服务,让他们在奉献中不仅能收获美好体验,还能学到丰富的治沙知识,实现成长与进步。此外,仲麟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拓展电商助农的农产品种类,搭建乡亲们与市场的桥梁,助力他们拓宽增收渠道,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持之以恒,民勤的生态环境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片曾经肆虐的沙漠,终将化作生机盎然的绿洲。

仲麟,这位“95后”治沙青年,以青春之名勇赴荒漠之约。他传承治沙智慧,更以创新之姿,借电商平台与短视频之力,让治沙事业广为人知、众人参与,开辟出治沙新天地。他用不屈意志对抗黄沙,以科学精神探索绿径,将荒漠化作生机绿洲。仲麟的故事,是青春力量的激昂迸发,是青年担当的生动诠释。他让我们坚信,青春的热血能浇灌出希望之花,奋斗的双手可改变世界模样。让我们以他为楷模,在各自岗位上逐梦前行,用担当与行动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
撰稿:雷利、任冰冰
供图:任冰冰
初审:任冰冰
复审:张静
终核:田园园 张倩
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