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学生课间休整的"缓冲带",也可能成为诈骗信息渗透的"隐蔽角落"。数字经济商学院"慧眼天使"志愿服务专项支队聚焦校园诈骗风险,以"班团反诈快闪"为载体,将防诈宣传融入课间10分钟,先后走进2024级、2025级多个专业班级。10月31日10:50,支队再次深入班级,通过趣味化、碎片化宣讲形式,为校园筑牢防诈安全网。
为使快闪活动精准契合校园节奏,支队提前充分准备:调研梳理出"校园贷、刷单返利、陌生链接"等学生高频遭遇的诈骗类型,将志愿者分为"案例速递组""口诀领读组""互动答疑组",制作精简版反诈PPT、防诈口诀卡片与宣传手册,明确"3分钟案例解析+1分钟口诀记忆+6分钟互动答疑"流程,确保课间高效传递核心知识。

活动开始后,"案例速递组"率先行动:志愿者快速布置展示设备,用PPT呈现校园真实诈骗案例,将"低息贷款""高额佣金"等话术标注"防坑提示",直观揭示"先予后取"的诈骗逻辑,帮助同学清晰识别诈骗特征;随后"口诀领读组"带领全场齐诵"三不原则"防诈口诀,配合手势加深记忆,使"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要点成为课间记忆点;互动环节中,"互动答疑组"被同学围绕,针对"误点陌生链接如何处理""兼职收取押金是否合理"等问题,逐步讲解应对方法,将复杂流程转化为易懂的防范指南。

活动同步推进"反诈延伸"行动:支队根据反馈筹备"反诈流动服务站",计划将快闪延伸至食堂、操场等场景,扩大防诈宣传覆盖面。目前,已有同学反馈通过活动增强了对兼职诈骗的识别能力。

随着系列活动开展,原本"枯燥"的反诈知识已转化为课间可记忆、生活可应用的实用技能。参与活动的2025级学生孟欣颢表示:"曾以为诈骗很遥远,但案例中的'兼职赚快钱'广告就在身边。通过口诀记忆,现在看到陌生链接会立即警惕,这10分钟收获很大。”
作为"案例速递组"志愿者,2024级袁宇分享道:"最初担心课间时间短、效果有限,但看到同学们拍照记录,感到活动确实有帮助。下次计划将身边案例编成情景剧,增强趣味性。”

这些真实反馈使"班团反诈快闪"不仅是短暂的课间活动,更成为传递安全与温暖的校园纽带。志愿者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推动防诈宣传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参与",让每次课间的短暂相遇,汇聚为守护校园安全的坚实力量。
撰稿:董丽楠
供图:王梓怡、王海宇
初审:刘科君
复审:田清清
终审:黄灿
数字经济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