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完满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川校区 / 首页 / 完满热点 / 正文

【志愿服务】雏鹰计划第93期 丨 当画笔遇见黏土,科技梦想在指尖绽放

为深化青少年科技素养与艺术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由重庆移通学院学生会组成的雏鹰计划志愿服务支队、“全心服务”志愿宣讲团于近日在沙坪社区举办“科技创想润童心”主题实践活动。活动通过“绘画+手工+科技”跨学科教学模式,组织辖区32名学龄儿童参与科技美育课程,以创新教育形式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与艺术创造力,为乡村儿童提供多维素质拓展平台。

活动采用“理论认知+实践创作”双模块教学体系。理论环节中,志愿者团队通过动态影像资料及互动课件,系统讲解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成果。课程内容涵盖中国空间站构造原理、智能家居应用场景等,结合生活化案例增强学生理解。实践创作阶段,学生以“未来城市”“星际旅行”等主题进行科幻画创作,并运用彩色黏土在画作中叠加立体卫星、机械载具等科技元素,形成半立体科学画作品。

活动突破传统美术课的二维平面限制,通过黏土立体造型与绘画的融合,实现从平面艺术向空间设计的转型。孩子们用彩色黏土在画纸上叠加出三维立体的科技装置——用黏土刻画的齿状团化身为云朵的形状,黏土制作的芯片“镶嵌”在摩天大楼外墙。“大家看,这颗人造卫星太阳能电池板的可以用黏土拉伸成薄片,再用指甲刻出纹理。”志愿者话音刚落,一名坐在前排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画作上尝试——原本二维的宇宙卫星旁,“长”出了立体的推进器,画纸边缘还黏贴着用黑色与白色黏土制作的闪烁星河。

科技知识讲解夯实理论基础,平面绘画培养美学素养,立体手工强化空间思维能力,而跨学科融合创作则驱动知识迁移应用。以“发光星球”制作为例,学生在黏土中嵌入荧光材料时,需同步理解光能转化原理,此举将艺术创作与物理知识自然衔接。

夕阳西下,教室里的画作依然静静诉说着孩子们的科技梦——黏土火箭冲破纸面,星河在暮色中闪烁微光。这场融合艺术与科学的实践课,或许正悄然改变着教育的模样:当知识的传递不再局限于课本,当创意的火花在指尖跃动,或许今天稚嫩的创意,就是明天改变世界的起点。而雏鹰计划要做的,就是为这些梦想插上艺术与科技的双翼。

撰稿:封人宇、李萱

摄图:冯灿

编辑:金芳羽

复审:肖哲

终核:史小霞

重庆移通学院学生会“雏鹰计划”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专项支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