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完满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川校区 / 首页 / 完满热点 / 正文

【社团活动】社团赠予我的“学术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髹漆承韵 漆灰为笔,续写七千年匠心跳动

2025年4月2日14:30,北山斋d101非遗传习基地的木窗棂透进春日暖阳,非遗研究员们以指尖触碰文明基因,开启了"大漆漆灰制作"的千年技艺初探。

活动筹备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预备成员已完成D101传习室的深度整理,从漆艺工具陈列到采光角度调试,为技艺传承铺设洁净场域。胡冬阳与周杨两位导师以"理论+实践"双轨教学,首站于B201教室展开文明溯源。胡老师通过影像资料与实物标本,追溯漆器从新石器时代朱漆木碗到明清雕漆的演化轨迹。当讲解到"百里千刀一斤漆"的采割工艺时,漆树上蜿蜒的割痕让在场同学直观感受到大漆的珍贵。通过影像资料与实物标本,追溯漆器从新石器时代朱漆木碗到明清雕漆的演化轨迹,每克漆灰都是时空胶囊,封存着匠人对抗腐朽的智慧。

转场至北山斋D101非遗传习基地,素胎器物阵列如待书写的史册。同学们俯身于工作台前,指尖摩挲木质胎体的每一道肌理,慎重挑选与自己心灵共振的载体。漆灰调制环节,胡老师和周老师首先演示了漆灰制作过程,漆灰和底漆要1:1调和均匀,当十余双手同步执起笔刷,在漆钵中划出同心圆轨迹,瓦灰与腰果漆的融合过程需精准把控腕力——稍重则结块,过轻难成膏。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何同学反复调整三次配比,终于让灰膏呈现出绸缎般光泽:"漆灰的韧性,原来藏在每一次研磨的耐心里。"

涂抹实践将课堂推向高潮。同学们以食指侧峰轻抵胎体,推抹漆灰的力道需如春风拂柳——重一分损胎骨,轻一寸难附着。工坊内此起彼伏的屏息凝神,化作胎体上渐次浮现的温润质地,粗粝木纹在漆灰抚慰下蜕变为文明的光泽。

作为漆艺传承计划的首章,这场技艺淬炼让青年传承者们体悟到:非遗活化不在恢弘叙事,而藏于指间与器物的每一次细微对话。本次课程作为非遗漆艺传承计划的起点,后续将延伸至漆器纹样设计、莳绘工艺等模块。研究会负责人表示:"当青年一代开始用科学思维解构传统配方,用现代设计重构漆语体系,非遗大漆便不再是博物馆的凝固历史,而将成为流动在未来的文化基因。我们涂抹的不仅是漆灰,更是接续文明香火的责任。



撰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传统文化社团联盟

摄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编辑:王丽华

复审:秦淮

终核:廖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传统文化社团联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