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2025年5月29日,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重庆移通学院綦河书院共享厨房内热闹非凡,异科导师耿钰然与2023级通信工程专业8-9班的学生们齐聚一堂,以“迎端午,共包粽子”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活动现场粽香四溢,师生们在欢声笑语中传承端午习俗,共叙文化温情,为校园增添了一抹浓郁的节日氛围。
活动前夕,导师耿钰然便开始精心筹备。共享厨房内,新鲜的粽叶、饱满的糯米、肥瘦相间的鲜肉、香气四溢的腊肉、甜蜜的蜜枣等食材整齐摆放,各类工具一应俱全。糯米经过提前浸泡,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粽叶在水中舒展,仿佛等待着与糯米的“亲密邂逅”。工作人员还特意布置了活动场地,悬挂端午主题的装饰,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活动伊始,耿钰然导师首先为学生们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与包粽子的文化寓意。“端午节包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每一片粽叶、每一粒糯米,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导师的讲解让学生们对端午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随后,耿导师亲自示范包粽子的步骤:折粽叶、填糯米、放馅料、捆扎绳,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学生们围在身旁,目不转睛地学习,不时发出赞叹。

“老师,粽叶怎么折才能成漏斗状?”“馅料放多少才合适?”面对学生们的疑问,耿导师耐心解答,手把手指导。在导师的帮助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技巧。有的学生心灵手巧,很快包出了精致的三角粽;有的学生则在捆扎时遇到困难,旁边的同学主动伸出援手,现场洋溢着互助友爱的氛围。一时间,厨房内粽叶翻飞,红绳穿梭,形态各异的粽子在师生们的巧手下纷纷诞生。鲜肉粽、腊肉粽咸香诱人,蜜枣粽、白粽清甜可口,不同口味、不同造型的粽子摆满了桌面,宛如一场创意与传统结合的美食展览。

包粽子的间隙,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各地的端午习俗。“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要赛龙舟,那场面可热闹了!”“我们那边会挂艾草、佩香囊,寓意驱邪避灾。”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家乡的端午记忆,耿导师也加入其中,分享自己的端午故事。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端午习俗的演变,从传统美食的制作到文化传承的意义,师生们在交流中深化了对端午文化的认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经过一番忙碌,一锅锅粽子终于在锅中蒸煮完毕。随着锅盖揭开,热气腾腾的粽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包的粽子就是香!”“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虽然样子不太完美,但味道特别好,很有成就感。”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耿导师也笑着说道:“看到你们亲手制作的粽子,感受到你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就是活动最大的意义。”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包好的粽子精心打包,准备与家人朋友分享这份节日的喜悦。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包粽子的技能,更在实践中传承了端午文化,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感情,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在重庆移通学院綦河书院的共享厨房里,师生们用双手包裹出的不仅是香甜的粽子,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这场充满温情与创意的活动,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记录下师生们共度端午的美好时光,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样的文化活动将继续绽放光彩,引领更多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指导老师:耿钰然
撰稿:耿钰然
供图:杨芹、柏占剑
编辑:单建琴
复审:陶小红、陈怡静
终核:胡戈立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