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书院通过"沉浸式课堂+艺术馆研学+生活化创作"三维教学模式,开展木雕非遗传承课程。学员们在黄氏木雕传承人指导下完成从艺术鉴赏到实践创作的全流程体验,通过赏析经典作品领悟传统美学精髓,以方言文化为契机探索艺术生活化表达,最终以初春意象为主题完成木雕首秀。不仅让学员触摸到木雕艺术的千年脉络,更以创新的方式诠释传统技艺的时代价值。
探秘黄氏木雕馆,以美育心,叩响创作之门
课程之余,由南江书院学生发展导师带领学员们前往东溪黄氏木雕情怀馆参观,开展了一次别样的体验课。馆中有神态温婉可人的学生形象,也有姿态灵动可爱的各类小动物,这些木雕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南瓜的纹理,豆角的筋络,皆清晰地呈现于木间,在匠人的精心雕琢下,跃然于木材之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丰收的喜悦氛围。这些被赋予生命的作品,让学员在观摩中感受匠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于木纹肌理间与创作者的匠心产生心灵相通的力量,领悟到欣赏美是艺术创作的起点。





木雕对话重庆方言:艺术在烟火气中生长
“雕刻刻的是情怀,不一定非要刻出什么特别的作品”,参观途中黄老师讲道。馆内,一组组别出心裁的“情怀”作品静静陈列,“牙刷、毛线、锤子……”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在重庆方言里却别有深意。重庆方言中,“牙刷”意表差劲、过分、雷人;“毛线”蕴含否定、怀疑;“锤子”传达不相信、不屑等别样解读。这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勾起人们心底对家乡话的亲切记忆,彰显着浓浓的巴渝情怀。艺术源于生活的烟火气息,唯有用心感知生活,才能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独特的美学价值。

从木纹开始,刻写春日诗篇
两节课的沉浸式雕刻体验中,学员们将呆板木块转化为为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蝴蝶绽开翅膀,仿佛下一秒便翩翩起舞;娇艳的玫瑰花肆意绽放,每一道刻痕都是深情的笔触;三叶草的叶片脉络细腻如丝,仿佛能看见初春生命的纹理在指尖流淌……每一幅作品都充满奇思妙想,饱含着对木雕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







此次木雕课程,学员们在欢笑与实践中完成了从审美感知到艺术创作的进阶。未来,书院将以专业化、实用性为导向,打造南江书院木雕工作室,让木雕艺术融入生活场景,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思维的年轻非遗传承人,推动古老木雕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发光发热,雕出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振的更多精彩。
文:周女粮
图:曾国皓、何有鱼、安旭东、周女粮
南江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