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所在区域地质历史可追溯至5亿多年前寒武纪,保存了三叶虫、恐龙足迹等标志性古生物化石,完整镌刻出地球生命从海洋到陆地的壮阔演化史诗。为助力书院学子深入探索綦江本地古生物演化奥秘,感悟自然与生命关联,4月26日,横山书院联合重庆市古生物研究院、重庆自然博物馆,组织30余名师生赴綦江区安稳镇观音桥开展以“解密綦江亿年史”主题的化石研学活动。张锋博士与钟鸣老师以“学术指导+实地操练”模式,带领学子叩响地质与化石的时空之门,在亿万年的地层密码中探寻生命演化的壮阔史诗。

叩响启蒙之门:地质锤下的时光剖面
抵达綦江区安稳镇观音桥后,张锋博士以“地质课堂”拉开活动序幕。他以岩壁为天然教具,向大家说道:“大家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曾位于奥陶纪顶部,其岩性主要为(灰质)白云岩,经历了较强的成岩作用影响,形成致密岩层,为三叶虫、笔石等生物化石提供了天然‘时光胶囊’”。为降低挖掘风险,张锋博士以一块贝壳类化石为教具,示范地质锤的“黄金三角敲击法”——斜45度角轻叩岩层,力度如“叩门问路”,避免暴力破坏化石结构,以保证化石的完整性。钟鸣老师适时补充:“这枚贝类化石的铰合齿列分化,正是奥陶纪腕足动物从底栖固着向主动滤食进化的关键证据!”通过专业演示,师生们对化石挖掘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触摸时光印记:跨越亿年的生命共振
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化身“地层考古学家”,手持地质锤,在河边与山间寻找远古生命的蛛丝马迹。“张博士!我发现了贝类化石!”一位同学惊呼道。众人围拢,只见岩面上一只直径约2厘米的贝壳轮廓清晰可见,表面布满细密的同心状生长纹,边缘隐约可见锯齿状突起,仿佛一只刚被海浪冲上岸的“古老贝壳”。张锋向大家科普这枚化石的相关科学知识,同学们凑近观察,有人轻触化石边缘,指尖传来细微的凹凸感,低声感叹:“原来亿年前的贝壳,和现在的海螺壳纹路这么像……”


另一组同学则发现了一块灰岩中的笔石化石,钟鸣老师引导大家观察:“笔石枝体呈‘之’字形螺旋排列,像海底绽放的‘黑色玫瑰’,它们是奥陶纪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级掠食者。”学子们轻轻将岩屑扫开,笔石触手状的胞管结构逐渐显露,亲自触摸这些历经亿万年沧桑的化石,仿佛与远古生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点燃科学火种:从地层到心灵的觉醒
随着这趟化石研学旅程的结束,张锋博士、钟鸣老师给同学们总结道:“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研学活动,而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科学教育实践。”张博士强调:“古生物学研究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唯有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直面自然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点燃年轻一代对科学研究的激情,清晰认识到历史对生命带来的神奇变迁。”这次化石研学之旅,触碰到的每一道裂痕,都是跨越亿年的时空对话,也是生命与时间博弈的见证。



此次活动通过“岩层解码-化石复现-生态重构”的研学模式,将綦江区近5亿年的地质史诗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场景。学生以地质锤为笔、岩层为纸,在灰岩的层理褶皱中破译海洋生物的游弋密码,在腕足类、贝类化石中窥见潮汐涨落的远古呼吸。未来,横山书院将继续与重庆古生物研究院合作,推出系列化石研学课程。通过持续的科研实践,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让古生物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学生感悟:
走到綦江的山野间进行化石研学活动,像开启一场未知的冒险。最开始以为会很难挖掘到化石,没想到在坚持不懈之下,竟然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化石,很难想象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在亿万年前居然是海洋。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在探索过去,也在未来留下自然密码,意义非凡。
——2023级大数据学院、古剑书院 邓翔宇
尽管此次挖掘化石的过程颇为艰辛,到处寻找化石踪迹,但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宝贵知识,希望还能够参加以后的化石研学活动,与张博士、钟老师一起去翻阅“地层万卷书”!
——2024级计算机学院、南江书院 王志豪
撰稿:王思楠、贾林锋
摄图:贾林锋、熊绍东
编辑:横山书院
复审:谢美芳
终审:陈南西
横山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