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第690期|全生异科导师:谭雪:做学生认可的“摆渡人”

在本校育人体系中,异科导师肩负着“知心朋友、成长伙伴、人生导师”的多重使命。作为全生异科导师,我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深耕“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温暖“摆渡人”,助力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河流中稳步前行。

一、工作思路:构建“三维融合”育人体系

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我构建了“思想引领—实践赋能—情感联结”三位一体的工作框架。在思想层面,通过每月“大咖阅读”“主题班级活动”等载体,将前沿行业思维、多元文化视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在实践层面,依托“影创模型工作坊”“电影美育项目”“志愿者活动”等特色平台,鼓励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情感层面,通过每周谈心谈话、节日关怀、学业生涯规划等个性化陪伴,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精准回应学生在学业、生活、职业规划中的困惑,让育人工作既有深度更有温度。

二、育人方法:多元路径激活成长动能

1、思想引领——以“跨界阅读+主题思辨”启迪心智

每月固定开展“大咖阅读”活动,精选《颠覆者:周鸿炜自传》等兼具行业深度与人文精神的著作,组织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解读书中的创新思维、拼搏精神与社会责任。结合电影美育项目,观看《泳者之心》等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影片,通过剧情剖析、小组辩论,帮助学生理解“打破偏见”“女性力量”等时代议题,将价值引领融入沉浸式体验。  

2、实践赋能:以“项目驱动+赛事打磨”锤炼能力

依托“影创模型工作坊”,带领学生从建模设计、模型制作到作品展示全流程实践,培养其创意落地与团队协作能力。在赛事指导中推行“精准培育”策略:针对“闪耀移通”招生广告设计大赛,指导学生将专业特长与校园文化结合,助力彭蝶耘同学将设计创意转化为具象方案,现已冲进学院复赛;在志愿服务大赛中,带领张银烽、高建欣团队深入社区调研,打磨“成渝电影地图”民生项目,成功冲进决赛;在AI艺术创新大赛中,根据学生特质分赛道指导,高建欣在小说创作中融入技术伦理思考,张芸惜在AI绘图中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实现“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提升。同时,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非遗传承”等,让学生在服务中体会责任担当。

3、情感联结:以“深度对话+生涯陪伴”温润心灵

建立“三层谈心机制”:新生入学时开展“破冰谈话”,了解成长背景与发展期待;学期中进行“靶向谈话”,针对学业困难、职业迷茫等问题精准引导;期末组织“复盘谈话”,帮助学生总结得失、规划未来。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竞赛备赛学生提供时间管理技巧,为未来计划考研学生分享备考及择校经验,为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推荐阅读书单、邀请参与轻松的校园活动,或户外活动,让育人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心灵对话。

三、育人成果:在陪伴中见证成长蜕变

经过持续实践,育人成效逐渐显现。思想层面,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辨”,在大咖阅读分享会中能结合专业提出独特见解,在主题活动中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并尝试解决方案;情感层面,师生关系从“单向指导”变为“双向奔赴”,学生主动邀请导师参与聚会、分享人生重要决定,“有困惑找谭老师”成为异科班学生的共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跨学科实践与情感联结,学生逐渐形成“打破边界”的成长思维——数据科学专业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学会用数据分析优化服务方案,并提升了跨文化沟通能力,实现了从“学科学习者”到“全人发展者”的转变。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更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作为异科导师,既要做学生知识海洋的“引航者”,更要成为精神世界的“守护者”。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愿始终以学生认可为标尺,在育人路上且行且思,做那个站在渡口守望的人——看着学生们带着勇气与希望出发,向着更广阔的天地扬帆远航,便是作为“摆渡人”最动人的风景。






撰稿:谭雪

摄图:谭雪

编辑:书院部

复审:何家昊

终审:曹玉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