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178期|瀛溪书院:校地联动:创意写作学院作家萧婷婷老师主讲《张洁作家生涯与作品分析会》于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圆满举行

重庆市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由重庆市綦江区图书馆牵头,联合重庆移通学院和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共同主办了“校地文化融合发展——书香浸润校园”的主题活动,主题以张洁作家生涯与作品分析会的形式,在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綦江校区)图书馆成功开展。

此次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校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分享会以当代作家张洁的文学世界为纽带,深入解析其代表作《无字》,通过校地三方联动,探索文化育人的创新路径,为綦江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重庆移通学院瀛溪书院共建的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作为协办单位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共筑平台:校地三方擘画文化融合新图景

本次活动汇聚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綦江校区及綦江区图书馆三方优势资源。

出席本次活动有重庆市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罗耿副主任、重庆市綦江区图书馆韩丹馆长、代浩副馆长、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图书馆夏馆长、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特聘作家萧婷婷老师等重量级嘉宾。

分享会由綦江区图书馆馆长韩丹老师担任学术主持,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萧婷婷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两校师生代表参与。

活动聚焦当代作家——张洁所著《无字》展开深度研读。

韩丹馆长以“全民阅读,书香綦江”为主题致开幕辞,强调了重庆市綦江区“校地共读工程为文化传承的播种行动,以经典为载体培育青年文化认同”。

深耕经典:多维解读激发青年文化自觉

萧婷婷老师现担任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特聘教师、作为小说家,自由撰稿人及《我们》青春校园杂志总编辑,有着极强的专业知识,她立足于作家身份解读同为作家的作品,通过文本细读,让同学们了解到了张洁的创作生涯:从一位颠沛流离的世人,到成为作家创作出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张洁以第一人称私密叙事打破“宏大抒情”传统,开启了女性文学创作新征程。

萧老师从叙事解构与心理学分析,与在场的老师及同学们一起剖析张洁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核心特征”,萧老师围绕着张洁的“童年创伤:缺失性经验的文学转化”“婚姻波折:性别权力的文本批判”等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张洁的文学风格与作家创作时对自我的心理释放,并指出写作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萧婷婷老师选取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女作家张洁80万字的代表作《无字》进行深度解析,分享了这一部家族与女性觉醒的史诗。

这部80万字的巨作《无字》,以家族四代女性(墨荷→叶莲子→吴为→禅月)的婚姻命运为主线,小说以多条故事线并行发展。作品打破线性叙事,穿插清末、抗战、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使读者在不同时空穿梭,感受历史变迁对家族和个人的影响。“无字”它象征着女性从被压迫的失语状态走向主动反抗的时代凯歌。

最后,萧老师通过系统阐释作品的社会价值“批判功利主义婚姻”“倡导个体精神自由”“理性审视婚恋关系,重视精神自由与情感真实性”,引导着青年学子在经典阅读中厚植个人正确价值观。

在互动研讨环节,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李铭涵同学表示:萧婷婷老师讲解的张洁作家的《无字》,让我了解《无字》是一部具有思想文化启蒙意义的作品。它让我关注到女性的命运和权利,引发了人们对爱情、婚姻、家庭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石镜琳同学表示《无字》一书,让她想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在萧老师的讲解中,她了解到许多创作理念与创作背景,一步步验证自己的猜想。作者张洁在作品中深入骨血地剖析自己的创伤与经历,创作出女性家族史诗的鸿篇巨制却命名无字,或许正是对“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的苍凉呼应。与此同时,带有半自传性质的私密叙事,也是为之后的非虚构文学的蓬勃发展开创作先声。

王涵颖同学很有激情地表示:“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场讲座,很喜欢女性站在领导层来向我们叙述另一位女性,当萧老师提到的“女性失语”和“母女之间的爱与痛”以及“创伤产生文学”等等观点,都不可避免地让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很多女作家的书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经历都因为我们同为女性而产生联结和共鸣。”

这场以“文化传播中的经典重构”为切入点的分享会获得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萧老师现场还与同学们探讨了其他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不同时代作品被时代烙印上的时代特征。

重庆移通学院凡同学围绕着青年作家创作路径询问萧婷婷老师,“作为一位青年作家该如何深化文章主题”,萧老师回应道:我们可以立足生活观察认真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到邻里间的相处、街头的见闻,大到社会热点、时代变迁。可以剖析人性特点,聚焦人物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心理,思考背后的人性驱动因素。从历史故事、传统习俗、文化传承等方面汲取养分,挖掘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

韩丹馆长现场点评:“青年的创新思维正是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所在。”


长效赋能:机制化建设培育文化生态

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瀛溪书院共建的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作为协办方为此次活动带去了由区图书馆与工作室共同出品的《我们》青春校园杂志,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同学们及老师嘉宾们,同学们在现场表现得非常激动,爱不释手。

本次分享会的成功举办,也是对即将于5月下旬,在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启动的“重庆市綦江区图书馆与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的“校地文化融合发展基地”揭牌仪式预热,未来校地将构建“校地多方联合”的常态化机制。

由重庆市綦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区图书馆与重庆移通学院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联合出品的第三期《我们》青春校园文学杂志已经在綦江区十余个图书馆上架,可供綦江区市民及学生们阅读。

本次分享活动标志着綦江区“校地文化融合发展基地”系列文化工程正式启动。

在此次分享会上,綦江区图书馆馆长韩丹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表示正在重点推进,构建知识共享的立体化的文化交流平台。

高校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高地,更应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库。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与瀛溪书院共建的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也将依托綦江红色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文化实践项目,推动校地融合,从活动共建向育人协同深化。

此次“校地文化融合发展——书香浸润校园”主题“张洁-作家生涯与作品分析会”读书活动以书香为纽带,成功搭建起校地协同发展的文化桥梁,为区域文化共融注入了鲜活动力。

未来,重庆市綦江区图书馆将持续深化与重庆移通学院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探索校地合作模式,通过更多元的文化载体激活全民阅读生态,让知识共享成为人才培育的沃土,使文化浸润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校地携手书写的这篇“育人文章”,为建设书香社会、培育时代新人贡献更多綦江智慧与力量。




图片: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

撰稿:廖杨、曾雄伟

初审:夏华尧

复审:赵一群

终核:张天赐

瀛溪书院供稿

二〇二五年五月九日